孟获南中叛乱始末
朝代:三国 | 时间:2025-07-24 | 阅读:7107次历史人物 ► 孟获
孟获南中叛乱发生于三国时期蜀汉建兴年间(223—234年),是南中地区(今云南、贵州西部及四川西南部)少数民族势力对蜀汉统治的一次大规模反抗。根据《三国志》《华阳国志》等史料记载,其始末可概括如下:
背景与起因
1. 蜀汉政权更迭:
刘备于公元223年去世后,南中豪帅趁蜀汉新君刘禅年幼、政局不稳之际,联合当地少数民族发动叛乱。越嶲郡(今四川凉山)夷王高定、牂柯郡(今贵州一带)太守朱褒、益州郡(今云南东部)豪强雍闿等先后反叛,其中雍闿甚至勾结东吴,被孙权遥封为永昌太守。
2. 民族矛盾与经济剥削:
南中地区多为少数民族聚居地(如彝族、傣族先民),蜀汉的赋税征调和地方官吏的苛政激化了矛盾。《华阳国志》记载雍闿曾煽动民众称:“官欲得乌狗三百头、蟎脑三斗,汝能得不?”以荒诞要求影射蜀汉压迫。
叛乱过程
1. 初期蔓延:
雍闿杀害蜀汉派来的益州太守正昂,并说服孟获(彝族首领)等少数民族上层参与叛乱。永昌郡功曹吕凯、府丞王伉坚守孤城抵抗雍闿,使其未能完全控制南中。
2. 诸葛亮南征:
公元225年,诸葛亮亲率大军分三路南征:
- 东路:马忠攻牂柯郡,迅速平定朱褒;
- 中路:李恢直趋益州郡,以少胜多击溃叛军;
- 西路:诸葛亮主力击毙高定,继而追击孟获。
3. 七擒七纵之说:
《汉晋春秋》记载诸葛亮采纳“攻心为上”策略,七次生擒孟获后又释放,最终使其心服归降。不过裴松之注《三国志》时指出此事缺乏其他史料佐证,可能为后世演绎。
平叛后的治理
1. 行政改革:
诸葛亮将原本四郡划分为七郡(越嶲、建宁、永昌、云南、兴古、牂柯、朱提),削弱地方豪强势力,并启用李恢、吕凯等熟悉南中事务的官员。
2. 民族政策:
- 吸纳少数民族上层(如孟获)进入蜀汉官僚体系,任御史中丞;
- 推广屯田、冶铁技术,促进经济发展;
- 征调“南中劲卒”组建“无当飞军”,成为蜀汉精锐部队。
3. 文化影响:
诸葛亮在南中推行教化,当地少数民族至今留有“诸葛鼓”“孔明庙”等遗迹,彝族史诗《勒俄特依》中亦有相关传说。
争议与评价
孟获身份争议:正史未明确记载其族属,学者推测可能为彝族或汉族豪强。
叛乱性质:部分观点认为此次事件是地方势力与中央的权力博弈,而非单纯民族冲突。
诸葛亮策略评价:通过军事震慑与怀柔并施,短期内稳定了南中,但蜀汉后期仍需反复平叛,可见治理成效有限。
叛乱平定后,南中成为蜀汉稳定的后方资源地,但长期治理仍需依赖军事威慑与地方妥协。诸葛亮的南征体现了其“西和诸戎,南抚夷越”的战略思想,也为后世处理边疆问题提供了借鉴。
文章标签:叛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