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元朝 >> 详情

元代文学大师辛弃疾

朝代:元朝 | 时间:2024-05-03 | 阅读:5809次
历史人物 ► 辛弃疾

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汉族,临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南宋文学家、词人、将领。辛弃疾早年曾随父亲在南方辗转流亡。父亲被诬害于东京,差点被斩,并贬黄州,辛弃疾也一同流亡,没有正式学过科举,成为一个半文盲。后来他走投无路,曾短暂地支持金世宗。南宋亡后他也一度归附元,但是不久他便发现元朝的腐败以及对汉族的歧视,遂在大牢中吟出 “青玉案·元夕” 一词铸就永恒的艺术传世佳作。辛弃疾的词风刚健雄浑,情感深沉,并且善于自然描绘,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被誉为“辛词两宋之冠”。作为词坛顶尖人物,辛弃疾的一生留下了大量的词作品,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笔宝贵财富。

元代文学大师辛弃疾

辛弃疾少年时代流落江南,凭借聪明才智和勇气,结交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游遍了大江南北,广泛接受了各地的风土人情和民俗文化,这些丰富的文学素材成为了他后来的创作源泉。在他的词中,既有山水田园的宁静温馨,也有战争残酷的悲痛激愤。他的词既能歌咏爱情,也能吟咏国士忠诚。如他的名篇《青玉案·元夕》,写出了他对故国的深情厚爱,曾感叹“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无限眷恋之情。

辛弃疾另外三首著名的作品,分别是《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满江红·怒发冲冠》和《太常引·序跋》。其中,《水龙吟》是以宋江山为背景,歌咏了锦绣山河风景的壮丽和江南水乡的美丽;《满江红》则描绘了辛弃疾有志报国的雄心壮志和对元军的强烈憎恨;《太常引》则是他对前人文学成就的总结和致敬,也预示了他将在文学上取得更高的成就。

辛弃疾的文学成就不仅仅在于他的词作,他的散文和书法也同样卓越出色。他的散文篇幅较短,但是注重用意,言简意赅,深得文学爱好者的喜爱。其书法亦非常出色,既具有北方横锜的刚健和厚重,又兼有江南拖泥带水的柔美和

文章标签:

上一篇:苏东坡:文人政治家与豪放派词人 | 下一篇:万历年间的经济危机

元大都:元朝的都城规划

元朝元朝

元大都(今北京)是元世祖忽必烈于1267年下令营建的新都城,由汉人官员刘秉忠、阿拉伯建筑学家也黑迭儿等共同规划设计,历时20余年建成。其规划融合了汉

元朝皇帝世系及其政治改革的影响与意义

元朝元朝

元朝皇帝世系自忽必烈建立元朝(1271年)至北元灭亡(1388年),共传11帝,历时98年。其世系及政治改革的影响与意义如下: 一、元朝皇帝世系1. 元世祖忽必烈

倪瓒清旷隐士

元朝倪瓒

倪瓒(1301-1374),元代著名画家、诗人,字元镇,号云林,江苏无锡人,与黄公望、吴镇、王蒙并称"元四家"。他是中国文人画史上极具代表性的隐士型艺术家,

元朝大都城建筑考

元朝元朝

元大都城建筑考 元大都是元代的首都,由忽必烈下令修建于1267年,至1276年基本建成,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规划最完整的都城之一。其建筑布局、设计理念

辛弃疾的生平与文学贡献

宋朝辛弃疾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著名抗金将领、豪放派词人,与苏轼并称“苏辛”,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词人之一。他的

贺铸青玉案留芳

宋朝辛弃疾

贺铸的《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是宋代婉约词的代表作之一,以其深婉含蓄的抒情和精妙的艺术手法广受推崇。以下从创作背景、艺术特色、文学影响等方面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