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与韩非子:战国时期两大思想家对话录
朝代:春秋战国 | 时间:2024-04-21 | 阅读:4795次历史人物 ► 韩非
注:以下对话为虚构,仅供娱乐与学习参考。
开篇
荀子:吾乃荀子,敢问阁下为何而来?
韩非子:阁下可是荀文若?在下韩非子,初来乍到,恭请关照。
荀子:韩子之名,久仰大名。今日相逢,有何话说?
对话正文
韩非子:前些时日听闻阁下有言:“人心本恶”,对此在下颇有异议。
荀子:哦?请问韩子,何处异议?
韩非子:在下素信“人心本善”。但自论语云:“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以及庄子云:“人皆可使之学也”。故以为人之本性虽具有善和恶之趋向,但善并不主导人性,而是后天教育和环境自由发挥作用。
荀子:此乃孔孟之道,以人性之善为本。但若人心本善,则何以解释风俗恶习、内外交困、战乱不已之世道?
韩非子:哪有什么人心本恶,唯利是图之人占多数。由于利欲熏心,才有僭越之臣、不道之民、谗谄之贼、侵略之族。若人人本善,又何来的叛逆篡位、鬼神恶行、横行之现象?只因人性既善又恶,而生活环境、家庭教育、社会制度等有着重大影响。正视人性善恶,在于从人性出发,根据实际情况运用有效手段来规范行为,而不是排斥人性还要堆积着一个所谓的道德堡垒。
荀子:韩子所言甚是,前人有云“善莫大于从众,恶莫大于妄行”,善与恶之间互为因果,关系密切,不可片面摆谈。然万物之间皆有量度,善与恶亦不例外。譬如刀刃,可为利器,亦能伤人;火源,可温衣,亦可焚城。如何衡量人性善恶?亦当结合实际,把握尺度。
韩非子:阁下颇有涉猎在《荀子》上。但不仅需要量度尺度,更需要判断基准。否则,所谓的“人性本恶”便成了一味地自咒自弃,以人性为“戒尺”,侵犯人权,抹性。若是以利为准,也许情变利则依然十分荒谬,例如为了个人利益而鸠占鹊巢、蚕食骨肉,那绝不是人性的问题,而是缺失了道德的约束。从本质上讲,道德并非对人性的禁锢,而是对人性的启迪和规范。
荀子:哲学并无绝对真理,而各抒己见亦是其中一种思辨方式。且说归说,韩子可有所言?
韩非子:那就说说对人之欲的看法。在下越来越发现,人在追求欲望的时候,往往会失去道德的约束。可是人以自我为中心又是人的本性之一,难道我们就不能追逐利益、欲望、快乐,有所追求吗?
荀子:人之欲,不能像杂草一般无限生长。民客不归,侵略不止,人将自相残杀,亦无所适从。欲望需要在道德之内规范,而并非道德之外实现。只要人心有恒,利欲性命可相安。
韩非子:人之欲若按道德的计算来平衡,依然是找不到平衡点的。人的欲望和目的可以多样化,而道德的要求往往是单一且难以达到的。人性的优越性在于它可以繁衍,而追求欲望和利益是我们自然本性的表现。道德要求我们影响他人,而不是让他人服从,道德需要我们面对自身弱点和错误,而不是对别人施加影响。
荀子:此言过于偏激,若人人随心所欲,不问道德,那又如何守卫社会的城墙?文字无法发扬光大,法律立不起威望。欲和道总是相得益彰,相生相成。追求欲望的同时,也需要有所克制,遵循道德规范,做个有担当的人。在荀子看来,人类的伟大之处,在于还能有所超越自我,事,知行合一。
结语
韩非子:此次交谈颇为有趣,阁下思辩之风令人钦佩。
荀子:说得好,韩子之才实属不凡。古人云:“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民众的思想观念在社会演变中至关重要。我们多谈论一些思考人性、澄清历史、打造民族精神和推动文化进步的问题,责无旁贷。
韩非子:同意,阁下观点深邃,并具有强烈感染力,敬佩不已。希望我们的思想之路能够越行越近。
荀子:我更期望,科举制度可以改进,让那些有才华的人能够逐渐站起来,为国家做出贡献,亦为万世留下卓越的事迹。
韩非子:好了,此处不作停留。余在下一城有要事,此番谈天说地,略显累赘。
荀子:此间还有许多关于人性,道德,文化,哲学上的门道,点滴经验可以互相交流,待余有时间,还望再续佳话。
文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