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君毛遂自荐盟
朝代:春秋战国 | 时间:2025-08-01 | 阅读:3744次历史人物 ► 合纵
平原君毛遂自荐盟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历史事件,展现了毛遂的胆识与外交才能,也成为后世“毛遂自荐”成语的典故来源。这一事件发生在公元前258年,秦军围攻赵国邯郸的危急时刻,背景与细节如下:
1. 历史背景
长平之战(前260年)后,赵国元气大伤,秦将王龁次年率军包围邯郸。赵孝成王派平原君赵胜向楚国求援,欲结成合纵抗秦联盟。平原君计划从门客中挑选20名文武兼备者随行,但仅选出19人。此时,门客毛遂主动请缨,虽此前未被平原君重视,仍以“锥处囊中,其末立见”的比喻说服其同意。
2. 盟约过程
毛遂随平原君至楚,楚考烈王因畏惧秦国而犹豫不决。平原君与楚王谈判半日未果,毛遂持剑登阶,直面楚王,以三寸之舌陈述利害:
震慑楚王:以“十步之内,王不得恃楚国之众”逼迫楚王正视谈判。
剖析局势:指出楚赵联合是双赢,若赵国灭亡,楚国将直面强秦威胁。
激将之法:讽刺楚王“唯唯诺诺”,提醒楚国曾被秦将白起攻破郢都的耻辱。
楚王最终被说服,与赵国歃血为盟,派春申君黄歇率军北上救赵,与魏国信陵君“窃符救赵”的军队合力解邯郸之围。
3. 历史意义
个人层面:毛遂凭借勇气与辩才一战成名,体现战国士人“立功立言”的精神。
外交层面:促成楚赵同盟,延缓秦国统一进程,展现合纵策略的短暂效力。
文化影响:“毛遂自荐”成为主动争取机会的代名词,《史记·平原君列传》的记载奠定了这一典故的文学地位。
4. 后续发展
毛遂后因率军抵抗燕国入侵失利而自刎,结局悲壮。后世对其评价褒贬不一,但自荐盟楚一事始终被视为勇于担当的典范。唐代李白《侠客行》中“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亦暗合此类侠士精神。
这一事件揭示了战国时期人才自我推荐的风气,以及小人物改变历史的可能性。毛遂的成功不仅依赖口才,更源于对时局的精准判断和以死相谏的决绝态度。
文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