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夏商 >> 详情

商朝的农业技术

朝代:夏商 | 时间:2025-08-01 | 阅读:4307次
历史人物 ► 商朝

商朝的农业技术在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主要依托黄河流域的冲积平原,形成了以粟、黍为主,辅以稻、麦的农作物体系。以下是商朝农业技术的核心内容及其特点:

商朝的农业技术

1. 耕作工具与技术进步

商朝已普遍使用青铜农具,如耒、耜、锛等,但受限于青铜资源,石器、骨器和木制农具仍占主导。值得注意的是,商代晚期出现少量青铜犁铧(如河南安阳殷墟出土文物),可能用于翻土,反映出耕作效率的提升。犁耕的萌芽与畜力(牛耕)的潜在使用,为西周后农业革命奠定基础。

2. 农作物结构

主要种植耐旱作物粟(小米)和黍(黄米),适应黄河流域半干旱气候;水稻在部分水源充足区域(如豫南)亦有种植,甲骨文中“稻”字的存在印证了这一点。商代遗址中还发现大豆、小麦的碳化颗粒,说明作物种类逐渐多样化。

3. 农田管理与灌溉

农田采用“井田制”规划,将土地划分为方块田,中央为公田,周边为私田。甲骨文中有“田”字呈方块状,可能与这种制度相关。灌溉技术仍较原始,但已有沟洫排水系统的雏形,部分遗址发现人工开凿的水沟遗迹,用于防洪和引水。

4. 施肥与土地保养

商代人已知利用粪肥改良土壤,甲骨文中有“粪田”记载。同时实行休耕制(如“菑、新、畬”三田轮耕),通过焚烧草木(火耕)补充土壤肥力。

5. 历法与农时

商朝历法(阴阳合历)已较完善,甲骨文中频繁出现“受年”“求雨”等卜辞,反映对农时的重视。当时明确划分季节,如“春播”“秋收”,并设专人观测天象指导农耕。

6. 仓储与粮食加工

遗址中常见窖穴(如郑州商城发现的大型粮窖),用于储存谷物。加工工具以石磨盘、石杵臼为主,后期可能出现青铜镰刀提高收割效率。

7. 农业与社会的互动

农业是商朝经济支柱,甲骨文显示王室频繁举行祭祀祈求丰收,粮食除食用外还用于酿酒(商代酒器发达与此相关)。农业剩余产品支撑了手工业分工和城市发展。

商朝农业技术虽受限于生产力水平,但通过工具改良、作物选育和制度化管理,为华夏农耕文明奠定了基础,其影响延续至周代乃至更晚时期。

文章标签:

上一篇:清代漕粮运输的难题 | 下一篇:周朝的政治机构设置

商朝的数学与历法

夏商商朝

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朝代(约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其数学与历法成就体现了早期文明的智慧,虽受限于文献与考古材料的残缺,但通过甲骨文、青

商朝的饮食文化

夏商商朝

商朝的饮食文化是中国古代饮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点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经济、农业发展和阶级差异。以下是依据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对商朝饮食文化的

商朝的宫廷生活

夏商商朝

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前1046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世袭制王朝,其宫廷生活集中体现了早期国家的政治、宗教与社会结构。根据甲骨文、青铜器铭文及考古发

商朝的文学与艺术

夏商商朝

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前1046年)的文学与艺术是中国早期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程度虽不如后世成熟,但已奠定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基础。以下是商朝文学

商朝的数学与历法

夏商商朝

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朝代(约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其数学与历法成就体现了早期文明的智慧,虽受限于文献与考古材料的残缺,但通过甲骨文、青

商朝的饮食文化

夏商商朝

商朝的饮食文化是中国古代饮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点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经济、农业发展和阶级差异。以下是依据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对商朝饮食文化的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