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唐朝 >> 详情

大唐诗人白居易与诗歌传世之作赏析

朝代:唐朝 | 时间:2025-06-10 | 阅读:9881次
历史人物 ► 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继李白杜甫之后最具影响力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他的诗歌以语言平易、题材广泛、思想深刻著称,其创作理论与艺术实践对后世影响深远。以下从多个维度解析其传世之作及诗歌成就:

大唐诗人白居易与诗歌传世之作赏析

一、诗歌创作的核心主张

白居易提出"文章合为时为事而作"(《与元九书》)的创作理念,强调诗歌应反映社会现实。他将自己的诗作分为讽喻、闲适、感伤、杂律四类,其中《新乐府》五十首与《秦中吟》十首是讽喻诗的代表,如《卖炭翁》通过"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的对比,深刻揭露宫市制度对百姓的剥削。

二、长篇叙事诗的巅峰之作

《长恨歌》以120句七言古诗的宏大规模,将历史叙事与艺术想象完美融合。诗中"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展现杨贵妃的美貌,"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则升华了爱情的永恒主题。据《旧唐书》记载,此诗在当时即被"童子解吟",可见其传播之广。

《琵琶行》则是音乐描写与身世感怀的典范。"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运用通感手法,将听觉转化为视觉意象。诗中"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道出了士大夫与歌妓跨越阶级的情感共鸣。

三、通俗化实践与诗歌革新

白居易自觉追求诗歌的通俗性,《策林》中提出"其辞质而径,欲见之者易谕也"。他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看似浅白,实则蕴含深刻哲理。日本嵯峨天皇曾亲抄白诗,其作品在朝鲜半岛也广为流传,形成东亚文化圈独特的"白乐天现象"。

四、晚年诗歌的禅意境界

退居洛阳后,白居易创作了大量闲适诗。《钱塘湖春行》中"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体现对自然的细腻观察;《问刘十九》"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则以简淡语言寄托深厚情谊。宋代苏轼评价"元轻白俗",实则是对其平易风格的肯定。

五、诗歌史地位及影响

白居易存世诗作2870余首,为唐代诗人之最。他开创的"新乐府运动"直接影响张籍、王建等人创作,宋代陆游、清代袁枚都深受其现实主义精神影响。敦煌遗书中有大量白诗抄本,元代《唐才子传》称其"声妓之诗皆入格调",印证了其作品的雅俗共赏特质。

需要注意的是,《白氏长庆集》在流传过程中存在文本差异,如宋代绍兴本与明代马元调刻本就有百余处异文。现代学者朱金城《白居易集笺校》是较为权威的校注本。诗人通过《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等作品详细记录了自身编撰诗集的过程,这种自觉的文本保存意识在古代诗人中尤为罕见。

文章标签:

上一篇:韦孝宽镇守玉璧 | 下一篇:刘秀华:五代女政治家的风云岁月

李林甫口蜜腹剑谋

唐朝李林甫

李林甫是唐玄宗时期著名的权相,以“口蜜腹剑”的奸诈形象载入史册。他的政治生涯集中体现了盛唐时期官僚体系的黑暗面,其权谋手段对唐朝由盛转衰产生

颜真卿祭侄文稿泣

唐朝颜真卿

《祭侄文稿》是唐代书法家颜真卿为追悼在安史之乱中殉国的侄子颜季明所写的草稿,全称为《祭侄赠赞善大夫季明文》。此作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仅次

杜甫忧国草堂吟

唐朝杜甫

杜甫忧国草堂吟:历史背景与创作内涵解析 杜甫(712—770年)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圣”。他晚年流寓成都时,在友人帮助下于浣花溪畔建造

唐德宗建中之乱

唐朝唐德宗

唐德宗建中之乱(781-786年)是唐德宗李适在位期间爆发的藩镇叛乱事件,其核心是河北、河南等地藩镇节度使联合对抗中央,导致唐朝中央权威进一步削弱。以

唐代的音乐与舞蹈艺术

唐朝白居易

唐代是中国古代音乐与舞蹈艺术发展的黄金时期,其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环境、多元的文化交融以及统治者的推崇密不可分。以下从音乐机构、艺术形式、文化影

白居易琵琶行感怀

唐朝白居易

白居易的《琵琶行》是中唐叙事诗代表作,创作于元和十一年(816年),时任江州司马期间。此诗以琵琶女身世为线索,深刻反映了安史之乱后社会动荡与文人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