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峻后周跋扈相
朝代:五代十国 | 时间:2025-07-27 | 阅读:8160次历史人物 ► 柴荣
王峻是五代十国时期后周的重要政治人物,其"跋扈"形象主要源于他在权力斗争中的强势表现,但需结合历史背景具体分析:
1. 军政背景与发迹
王峻早年投奔后汉枢密使郭威(后周太祖)麾下,因军事才能受重用,参与平定李守贞叛乱。后周建立后,任枢密使兼同平章事,执掌军政大权。其权力基础源于郭威的信任及自身在禁军中的影响力。
2. 权力膨胀的表现
干预朝政:显德元年(954年)郭威病重时,王峻欲排除异己,阻挠柴荣(周世宗)入京继位,暴露专权意图。
排斥文臣:曾逼迫宰相李谷致仕,与范质、王溥等文官集团矛盾尖锐。
军事独断:以北汉联合契丹南侵为由,擅自调动节度使兵马,引发君权与相权冲突。
3. 与周世宗的冲突
柴荣继位后,王峻以顾命大臣自居,多次抗命。显德元年三月,因公然违抗军令被贬为商州司马,未至任所即卒,史载"腹裂"而亡,死因存疑。
4. 历史评价的复杂性
《旧五代史》批评其"专怒而行",但承认其"善战多智"。
现代研究指出:其专权行为反映五代武将干政的普遍现象,后周初年尚未完成由武人政治向文治的转型。
王峻的失败标志着周世宗强化中央集权的开端,为随后"显德新政"扫除障碍。
5. 延伸背景
五代枢密使权力极大,常凌驾宰相。郭威称帝后保留这一制度,王峻的跋扈实为制度缺陷的体现。其垮台促使柴荣改革枢密院,重用文臣,为宋代"以文制武"体制提供先例。
注:现存史料主要基于《旧五代史》《资治通鉴》,部分细节因五代史料散佚可能存在争议。王峻的"跋扈"行为需放在五代武人政治的特定环境中理解,其个人权欲与制度惯性共同造就了这一现象。
文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