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夏商 >> 详情

夏禹治水定九州

朝代:夏商 | 时间:2025-05-20 | 阅读:2003次
历史人物 ► 大禹

夏禹治水定九州是中国上古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记载于《尚书·禹贡》《史记·夏本纪》等典籍。根据史料,禹奉舜帝之命治理席卷中原的洪水,通过疏浚河道、划分疆域,奠定了早期中国的政治地理格局。

夏禹治水定九州

一、大禹治水的背景与经过

1. 洪水灾害:尧舜时期黄河、淮河流域泛滥成灾,《孟子·滕文公》载“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禹父鲧采用堵截法治水失败,被舜流放。

2. 治水方法革新:禹改用疏导为主的方式,开凿龙门、辟伊阙(今洛阳龙门石窟所在),疏通九河,将洪水引入东海,历时13年成功。

3. 勘测与工具:《墨子》记载禹“沐甚雨,栉疾风”,使用“准绳”“规矩”测量地形,体现了早期测绘技术。

二、九州划分的史实与意义

《禹贡》记载禹划分九州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其中:

地理依据:以名山大川为界(如荆山、黄河),结合土壤物产分类(如豫州“厥土惟壤”)。

行政功能:每州指定贡赋(如青州贡盐),为夏朝中央集权提供经济基础。《左传》称“茫茫禹迹,画为九州”,成为后世“中国”疆域概念的雏形。

考古佐证:二里头遗址发现的青铜器、宫殿基址,可能与夏朝统治九州的政治中心有关。

三、延伸知识与争议

1. 大禹历史性质疑:近现代学者如顾颉刚提出“层累造成说”,认为禹的形象可能糅合了多代治水者事迹。

2. 九州概念的演变:《周礼》《吕氏春秋》中的九州名称与《禹贡》略有差异,反映战国时期疆域观念的变化。

3. 文化符号影响:后世以“禹域”代指中国,唐代韩愈《原道》称“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体现九州的文化认同。

大禹治水与九州划分虽带有传说色彩,但作为中华文明国家形成的标志性事件,其治水智慧与疆域管理体系对后世影响深远。

文章标签:

上一篇:吴三桂引清兵入关 | 下一篇:周人起源迁徙考

商汤灭夏的历史转折点

夏商商汤

商汤灭夏是中国上古时期的一次重大政权更替事件,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世袭王朝夏朝的终结和商朝的建立。这一历史转折点不仅涉及军事征服,更体现了

夏代文献记载的可靠性争议

夏商甲骨文

夏代文献记载的可靠性争议主要源于其历史定位介于传说与信史之间,目前学术界的讨论聚焦于以下几方面:1. 传世文献的晚出性 现存关于夏代的系统记载最

商代祭祀文化与甲骨占卜

夏商武丁

商代祭祀文化与甲骨占卜是中国早期文明最具代表性的宗教实践形式,深刻体现了商王朝"神权政治"的社会结构。以下从祭祀体系、占卜制度及其社会功能等方面

殷墟考古揭示的商朝社会生活

夏商殷墟

殷墟考古揭示的商朝社会生活 殷墟作为商朝晚期都城遗址(约公元前14世纪至前11世纪),位于今河南安阳,自1928年系统发掘以来,出土了大量实物资料,为研

商契建功垂青史

夏商大禹

商契是商族始祖,在殷商历史与早期华夏文明发展中具有奠基性地位。其历史贡献可从以下多维度考据分析:一、政治制度开创作为帝喾之子、尧舜时期的司徒

夏禹治水的历史传说

夏商大禹

夏禹治水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洪水治理传说之一,记载于《尚书》《史记》等多部典籍。传说中,大禹受舜帝之命治理泛滥的洪水,历时十三年,最终平息水患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