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三国 >> 详情

鲁肃单刀赴会险

朝代:三国 | 时间:2025-07-11 | 阅读:9436次
历史人物 ► 鲁肃

“鲁肃单刀赴会险”这一典故源自《三国志·吴书·鲁肃传》,主要描述了东吴名臣鲁肃与关羽荆州争端中的一次对峙。根据史实,事件发生于建安二十年(215年),背景是孙刘联盟因荆州归属问题陷入僵局。以下是基于《三国志》及其他史料的分析与扩展:

鲁肃单刀赴会险

一、事件背景

1. 荆州之争的根源

赤壁之战(208年)后,刘备借荆州南郡作为抗曹基地,承诺“得益州后归还”。但刘备夺取益州(214年)后仍拒绝交割,孙权吕蒙袭取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引发冲突。

2. 鲁肃的战略定位

作为孙刘联盟的主要倡导者,鲁肃主张以谈判维护联盟,避免曹操渔利。此次会谈是其“联刘抗曹”政策的最后一次努力。

二、史实中的“单刀会”

1. 会谈过程

据《三国志·鲁肃传》,鲁肃邀关羽至益阳(今湖南益阳)会谈,双方各带佩刀,护卫止于百步外。鲁肃斥责刘备失信,《吴书》记载关羽“无以答”,最终刘备妥协,以湘水为界分割荆州。

2. “单刀”的争议

裴松之注指出《吴书》与《蜀书》记载差异:东吴史料强调鲁肃冒险赴会,蜀汉文献则称关羽“单刀赴会”。后世《三国演义》将情节移植到关羽身上,弱化了鲁肃的作用。

三、历史影响与人物评价

1. 鲁肃的外交智慧

鲁肃以“借荆州”维系孙刘联盟近十年,此次谈判虽暂时缓解矛盾,但孙权最终转向吕蒙的武力夺取策略,219年袭杀关羽,联盟彻底破裂。

2. 关羽的应对

关羽在会谈中表现强硬,但迫于曹操进攻汉中的压力,刘备选择让步。这反映蜀汉“北抗曹魏”优先的战略取向。

四、延伸知识

湘水之盟的实质:分割后刘备保留南郡、零陵、武陵,孙权得长沙、桂阳及江夏部分,实为吴国获利。

地理意义:益阳地处洞庭湖南岸,为荆南军事要冲,控制湘资二水,是双方争夺的关键据点。

裴松之的考证:认为陈寿《三国志》对鲁肃的记载过于简略,而东吴史官韦昭的《吴书》可能存在美化倾向。

这一事件展现了三国时期外交与军事的复杂互动,鲁肃的冒险谈判虽延缓了孙刘决裂,但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领土矛盾。荆州问题最终通过吕蒙“白衣渡江”的军事手段解决,标志着“借荆州”时代的终结。

文章标签:

上一篇:霍去病与卫青的漠北之战 | 下一篇:《晋朝的史学成就与著作》

董卓进京乱汉室

三国董卓

东汉末年,朝廷腐败,外戚与宦官争权激烈。189年,大将军何进为铲除宦官集团,密召并州牧董卓率军入京。董卓趁乱掌控洛阳后,迅速暴露其残暴本性: 1. 废

华佗刮骨疗毒关羽

三国关羽

华佗为关羽"刮骨疗毒"的故事源自《三国志·蜀书·关羽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但需注意这一记载存在较大争议。以下是结合史实与传说的综合分析:1. 历

鲁肃单刀赴会险

三国鲁肃

“鲁肃单刀赴会险”这一典故源自《三国志·吴书·鲁肃传》,主要描述了东吴名臣鲁肃与关羽在荆州争端中的一次对峙。根据史实,事件发生于建安二十年(21

蜀汉后主刘禅的评价

三国蜀汉

蜀汉后主刘禅是中国历史上备受争议的君主,其评价历来褒贬不一。根据《三国志》等史籍记载,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分析: 1. 治国能力与政权延续刘禅在位41

鲁肃单刀赴会险

三国鲁肃

“鲁肃单刀赴会险”这一典故源自《三国志·吴书·鲁肃传》,主要描述了东吴名臣鲁肃与关羽在荆州争端中的一次对峙。根据史实,事件发生于建安二十年(21

鲁肃联刘抗曹策

三国鲁肃

鲁肃提出的"联刘抗曹"策略是三国时期东吴重要的外交战略,背后有着深刻的政治军事考量。这一战略的形成与实施过程体现了鲁肃的战略眼光和孙权集团的政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