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力士脱靴戏谑录
朝代:唐朝 | 时间:2025-07-28 | 阅读:3135次历史人物 ► 高力士
高力士脱靴戏谑录据《新唐书·李白传》《松窗杂录》等史料记载,"高力士脱靴"是盛唐时期一则带有传奇色彩的事件,反映了诗人李白桀骜不驯的性格与当时的政治生态。天宝元年(742年),李白经玉真公主推荐入翰林院供奉。某日玄宗召其赋诗,李白乘醉要求权宦高力士为己脱靴,高力士虽怀恨在心但碍于皇命不得不从。这一事件的深层背景值得剖析:首先,高力士作为玄宗朝最得宠的宦官,实际权力远超普通官员。据《旧唐书》记载,他不仅总领内侍省,还参与军国政事,时人称之为"将军"。李白此举实为对宦官权势的公开蔑视。
其次,唐人张鷟《朝野佥载》指出,唐代士大夫与宦官集团素有矛盾。李白让高力士脱靴的行为,暗含士人阶层对宦官干预朝政的不满。但需注意的是,此事未见于同时代的《李翰林集序》等第一手文献,可能经过后世文人艺术加工。在制度层面,唐代翰林学士与宦官存在职权交叉。据《唐六典》记载,开元年间设立的翰林院逐渐分割了宦官"宣旨"职能,这为双方冲突埋下伏笔。高力士后来进谗言说李白《清平调》暗讽杨贵妃,导致李白被"赐金放还",可见此事确实引发宦官集团报复。
从文化史角度看,"脱靴"在唐代具有特殊象征意义。《大唐新语》载,官员升殿必须脱靴,以示对皇权的尊崇。李白反其道而行,将宫廷礼仪变为对权贵的羞辱。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称此事"自负其才,不拘常调",准确概括了李白的文化反抗精神。值得一提的是,敦煌遗书P.2567号卷子记载了另一版本:脱靴事件发生在李白与诸位学士饮宴时,高力士路过被强行拉住脱靴。这说明民间传说在传播过程中产生了变异。
该事件的影响持续至后世,《唐才子传》《古今合璧事类备要》等文献屡有转载。明代冯梦龙《警世通言》第九卷更将之演绎为完整的"李谪仙醉草吓蛮书"故事。但需辨析的是,李白实际任职的"翰林供奉"非正式官职,与后来的"翰林学士"有本质区别,这可能是其行为放旷的制度性原因。从心理学角度分析,李白在《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中自比"巢由",其蔑视权贵的态度一以贯之。高力士作为玄宗代言人,自然成为其彰显独立人格的对象。这种文人与权力结构的紧张关系,在安史之乱前的天宝年间尤为凸显。
文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