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朝巫咸的神秘占卜
朝代:夏商 | 时间:2025-07-28 | 阅读:9138次历史人物 ► 巫咸
商朝巫咸的占卜活动是殷商时期宗教与政治结合的重要体现,其神秘性不仅源于仪式本身的复杂性和超自然色彩,更与商代“神权政治”的社会结构密切相关。从甲骨文、考古发现及传世文献中,可归纳出以下几个关键点:
1. 巫咸的身份与地位
巫咸在《尚书·君奭》中被列为商王的重要辅臣,其职能远超普通占卜者。《史记·殷本纪》记载其“治王家有成”,暗示他可能是集祭司、医师、天文家于一身的“大巫”。商代巫觋阶层通过垄断与神灵沟通的渠道参与国政,巫咸的权威可能直接关联王权合法性。
2. 占卜技术的专业化
甲骨文显示,商代占卜流程高度系统化:先由贞人(巫咸或下属)主持“署辞”拟定卜问内容,再用火灼烧兽骨或龟甲产生裂纹(兆璺),最后根据裂纹形态解读神意。安阳出土的甲骨中,部分刻辞提到“咸”或“咸戊”(学者认为即巫咸),表明他可能参与了重大事件的占卜决策。
3. 占卜内容的广泛性
巫咸所涉占卜事项涵盖战争(如“伐羌方”)、农业(“受年”)、祭祀(“燎于上帝”)乃至商王健康状况。值得注意的是,部分甲骨记载占卜结果与实际事件相符(如天气预测),这可能源于长期观测经验与概率判断的结合。
4. 祭祀与通神仪式
占卜常伴随盛大祭祀,《礼记·表记》载“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巫咸可能主持“尞祭”“沉祭”等仪式,使用青铜礼器、玉器及人牲(如殷墟祭祀坑遗存)。甲骨文中“咸宾于帝”的记载,暗示巫咸被认为能引导祖先神灵“宾服”于上帝。
5. 神秘色彩的文化根源
商人对“帝”的崇拜构成占卜的思想基础,认为自然与人事皆受神灵支配。巫咸的占卜实质上是通过“甲骨裂兆”这一神圣符号系统,将神意转化为可操作的决策依据。周代文献将其神化(如《山海经》称巫咸为“十巫之首”),反映了对商代巫文化的想象性重构。
6. 考古学的补充证据
殷墟出土的卜骨可见规整的凿钻痕迹,部分带有“咸”字刻辞的甲骨集中出现在特定区域,可能与其活动相关。另有一些非文字性遗存,如朱砂涂抹的祭祀器物、大量出土的龟甲(多来自南方),印证了《周礼》所述“凡取龟用秋时,攻龟用春时”的严谨取材过程。
从早期王权建构的角度看,巫咸的占卜活动是商代“绝地天通”宗教垄断的典型表现,其神秘性既服务于政治权威的巩固,也体现了中国上古时期“巫史传统”对理性思维与宗教实践的混合形态。后世《楚辞》《吕氏春秋》对巫咸的文学化描述,进一步模糊了历史与神话的边界。
文章标签:
上一篇:中日甲午战争海军较量 | 下一篇:西周宗教政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