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春秋战国 >> 详情

战国时期农业发展

朝代:春秋战国 | 时间:2025-06-06 | 阅读:5133次
历史人物 ► 战国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重要阶段,社会变革剧烈,铁器普及、农业技术革新和政治制度变革共同推动了农业生产力的显著提升。

战国时期农业发展

1. 铁器农具的普及与革新

战国时期铁器广泛使用,取代了青铜和木石农具。出土文物显示,铁犁、铁锸、铁镰等工具已被推广,尤其是V形铁犁铧的出现,配合牛耕技术(如《战国策》记载“秦以牛田”),使深耕和开垦效率大幅提高。此外,铁制耨、锄等中耕工具的使用,促进了田间管理的精细化。

2. 水利工程的大规模建设

各国为增强国力竞相兴修水利:

魏国西门豹治理漳河(今河北临漳),开凿十二渠,改良盐碱地;

秦国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公元前256年),通过“分水鱼嘴”“飞沙堰”实现灌溉与防洪一体化,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秦国郑国渠(公元前246年)引泾水灌溉关中平原400万亩土地,为秦统一提供经济基础。

这些工程体现了渠系规划、水流控制等技术的成熟。

3. 耕作制度与农业技术进步

轮作制取代休耕制,《吕氏春秋·任地》提出“息者欲劳,劳者欲息”的土壤保养理念;

施肥技术推广粪肥、绿肥(如杂草沤制),《荀子·富国》记载“多粪肥田”;

选种与育种受到重视,《管子·地员篇》按土壤特性分类作物,形成早期生态农业观念;

一年两熟制在气候温暖区域萌芽,《孟子》提到“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反映粮食复种潜力。

4. 农业政策与土地制度变革

废井田,开阡陌商鞅变法(公元前359年)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买卖,激发农民开垦私田的积极性;

赋税改革:各国推行“初税亩”“量入修赋”,按产量征税,推动精耕细作;

重农抑商:《商君书》主张“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以爵位奖励耕战,形成小农经济模式。

5. 作物种类多样化与经济作物发展

主粮以粟(稷)、麦、稻为主,南方楚越地区水稻种植扩展;

高产作物菽(大豆)因耐旱、固氮成为重要补充;

经济作物:桑麻种植普及(《孟子》载“五亩之宅,树之以桑”),齐国“冠带衣履天下”;茶叶在巴蜀地区开始人工栽培。

6. 农业理论著述的出现

《吕氏春秋》中《上农》《任地》《辨土》《审时》四篇是现存最早的农学专著,系统总结土壤改良、农时把握、密植等技术,标志着农业科学思想的形成。

战国农业发展为秦汉统一奠定物质基础,其技术体系(如垄作法、区田法)影响后世两千余年。铁器化、水利化和精耕细作传统的确立,使中国农业走上不同于欧洲的道路,成为传统经济支柱。

文章标签:农业

上一篇:西周手工业发展概况 | 下一篇:秦代粮仓管理制度

王翦灭楚定天下

春秋战国王翦

王翦灭楚是秦国统一六国过程中的关键战役,展现了秦国军事战略的成熟与王翦作为名将的非凡才能。这场战争发生于公元前224年至前223年,是秦王政(即后来

青铜器与礼乐文化

春秋战国周礼

青铜器与礼乐文化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象征,两者的结合体现了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宗教思想和社会秩序的深刻联系。以下从多个方面展开分析: 一、青铜器

秦统一文字度量衡

春秋战国商鞅

秦始皇统一文字、度量衡是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重大改革举措,奠定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基础。这一系列标准化改革主要在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后推行,

范蠡归隐泛舟记

春秋战国范蠡

范蠡归隐泛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功成身退典故,其事迹主要载于《史记·货殖列传》和《吴越春秋》等文献。作为春秋末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商人,范蠡

春秋战国分封制演变

春秋战国战国

春秋战国时期的分封制经历了从鼎盛到衰落的复杂演变,其核心是周天子权威的瓦解与诸侯权力的扩张,最终被郡县制取代。以下是分封制演变的主要阶段和特

战国策谋略解析

春秋战国战国

《战国策》作为战国时期纵横家言论与谋略的集大成之作,其谋略思想深刻反映了列国争霸背景下权力博弈的复杂性。以下从史实出发,解析其核心谋略并延伸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