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西周 >> 详情

西周手工业发展概况

朝代:西周 | 时间:2025-06-06 | 阅读:2902次
历史人物 ► 齐国

西周时期(约公元前1046—前771年)的手工业在商代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形成了以王室和诸侯控制为核心的官营手工业体系,同时民间手工业也逐步兴起。这一时期的手工业生产技术显著进步,产品种类增多,成为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下从行业分类、技术特点、管理制度等方面展开论述:

西周手工业发展概况

一、主要手工业门类及技术成就

1. 青铜铸造业:西周青铜器在商代"块范法"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出现分铸焊接技术,典型如大盂鼎、毛公鼎等重器。礼器组合趋于制度化(鼎、簋配合使用),铭文字数增多(毛公鼎铭文497字),纹饰从饕餮纹转向窃曲纹、波带纹。周王室设立"司空"总管冶铸,各地诸侯国(如晋、燕)也设立冶铜作坊。

2. 陶瓷制造业:原始瓷器烧制技术提升,河南洛阳、陕西丰镐遗址出土的釉陶器吸水率低于1%,胎质接近瓷化。发明了建筑用瓦(板瓦、筒瓦),陕西岐山凤雏村宫殿遗址出土的瓦片显示当时已掌握高温烧造技术。陶器制作普遍使用轮制,出现标准化的鬲、罐等器型。

3. 纺织业:丝织品种类增加,文献记载有帛、纱、纨、绮等,陕西宝鸡伯墓出土的刺绣残片显示已使用锁绣技法。麻布生产规模化,《周礼》记载"典枲"掌管麻纺,陕西泾阳高家堡出土的麻布每平方厘米经纬线达20×15根。

4. 漆器制作:湖北蕲春毛家嘴遗址出土的西周漆杯采用木胎髹漆工艺,器表绘有几何纹饰。漆器开始成为贵族阶层的重要日用器具。

5. 玉石加工业:玉器制作出现"斜刀"雕刻技法,礼玉系统完善(六瑞:璧、琮、圭、璋、璜、琥),陕西扶风齐家村出土的玉组佩显示高超的钻孔技术。玛瑙、绿松石镶嵌工艺广泛应用于首饰制作。

二、生产组织与管理特征

1. 官营手工业体系:周王室设立"百工"管理机构,《令彝》铭文记载有"司工""司陶"等职官。诸侯国仿效中央设立工官,如鲁国"工正"、齐国"工师"。

2. 工匠身份地位:主要工匠为"国人"阶层,世袭工职。《伊簋》铭文显示周王亲自赏赐冶铜工匠。部分战俘奴隶(如《大盂鼎》记载的"人鬲")参与手工业劳动。

3. 标准化生产:《周礼·考工记》记载"匠人营国"制度,青铜器铸造实行"物勒工名"的责任制。陕西周原遗址发现的陶范表明同类器物使用统一模具。

三、技术传播与区域特色

1. 中原地区:宗周(陕西)、成周(河南)形成两大制造中心,青铜器风格严谨规范。

2. 长江流域:吴越地区发展出印纹硬陶特色工艺,江西吴城文化遗址发现原始瓷尊。

3. 北方地区:燕国青铜器融合草原文化元素,北京琉璃河遗址出土的伯矩鬲饰有立体牺首。

西周手工业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经济分工,《诗经·豳风》"八月载绩"反映纺织业与农业的季节性协作。金属货币(原始布币)的出现也促进了手工业产品的流通。周王室通过"工商食官"制度控制重要手工业资源,这种模式为春秋战国时期私营手工业的勃兴奠定了基础。

文章标签:手工业

上一篇:商朝的刑罚与法律 | 下一篇:战国时期农业发展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考

西周三国演义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这一表述最早出自《诗经·小雅·北山》中的“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后被浓缩为广为人知的成语。这一观念是中

西周与商文化对比研究

西周周公

西周与商文化的对比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核心维度展开: 一、政治制度与权力结构1. 商代神权政治:商王朝以"天命观"为核心,政治与宗教高度结合,商王通过

周昭王南征的考古证据

西周竹书纪年

周昭王(约前11世纪)南征是西周早期的重要历史事件,主要记载于《竹书纪年》《史记》等文献,但考古证据相对零散。以下是目前学术界相关发现与分析:1

申侯引犬戎

西周申侯

“申侯引犬戎”是西周灭亡的关键事件,发生于公元前771年,涉及周幽王、申侯、犬戎等多方势力。以下从背景、过程、影响等方面展开分析: 一、历史背景1.

齐威王改革强齐

春秋战国齐国

齐威王(公元前356年—前320年在位)是战国时期田齐的第四代君主,他以锐意改革、厉行法治、重用贤才而著称,使齐国在战国七雄中强势崛起。其改革举措主

齐国兴衰田氏的权谋策略

春秋战国齐国

齐国兴衰与田氏的权谋策略是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博弈的典型案例,其过程贯穿了数百年的权力更替与制度变革。以下是基于史实的分析: 一、田氏崛起的政治基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