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荣北伐壮志殁
朝代:五代十国 | 时间:2025-07-16 | 阅读:1660次历史人物 ► 柴荣
"柴荣北伐壮志殁"指的是后周世宗柴荣(921-959年)在统一战争中发动的北伐辽国(契丹)战役中猝然病逝的历史事件。作为五代时期最具雄才大略的君主,柴荣的早逝直接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走向。
柴荣在959年(显德六年)四月发动北伐时已完成了多项军事改革:通过高平之战(954年)整饬禁军、推行"殿前都点检"制度创建精锐部队、实施"精兵简政"提高军队战斗力。北伐初期战果显著:四月十六日攻克辽国益津关(今河北霸州)、二十二日夺回瓦桥关(今河北雄县)、二十六日收复淤口关(今河北霸州信安镇),仅用42天收复三关十七县,燕云十六州中的瀛州(今河北河间)、莫州(今河北任丘)相继投降。
六月十九日,柴荣在议取幽州(今北京)时突发急病,《资治通鉴》记载"帝不豫",《旧五代史》称"遇疾而还"。其病因存在两种说法:一说是感染疟疾(当时称为"瘴疠"),另一说是长期劳累导致中风。七月二十七日返京途中病情恶化,被迫在澶州(今河南濮阳)停留,最终于六月三十日(公历7月27日)驾崩,年仅39岁。
此次北伐的意外终止造成重大历史影响:首先导致后周"先南后北"统一战略中断,赵匡胤陈桥兵变后调整为先平南方;其次错失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最佳时机,直到1368年明朝徐达北伐才彻底收复;其三暴露了五代军队"主少国疑"的结构性危机,柴荣临终前匆忙提拔赵匡胤任殿前都点检,反而为政变埋下伏笔。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评价:"若周世宗,可谓仁矣!不爱其身而爱民;若周世宗,可谓明矣!不以无益废有益。"
从军事地理角度看,柴荣选择的北伐路线极富战略眼光:沿永济渠北进保障后勤,先取三关构建防线,再图幽州。现古发现,后周军队在淤口关遗址留下的防御工事仍可见夯土层与箭垛遗迹。柴荣病逝前的最后一道诏令是要求将沧州以北的契丹"铁骑军"纳入禁军编制,这项军事改革后来被北宋继承并发展为"静塞军"精锐骑兵。
文章标签:柴荣
上一篇:祖君彦檄文斥暴 | 下一篇:陆游的诗词与爱国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