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元朝 >> 详情

赛典赤治滇能臣

朝代:元朝 | 时间:2025-07-22 | 阅读:1599次
历史人物 ► 忽必烈

赛典赤·赡思丁(1211-1279)是元代杰出的政治家和治理能臣,以其在云南(时称"滇")的卓越治理而青史留名。作为首位云南行省平章政事,他的治滇举措对边疆稳定、经济发展和文化融合产生深远影响。以下是其治理云南的主要贡献:

赛典赤治滇能臣

1. 行政建制革新

赛典赤到任后废除了军事色彩浓厚的万户府制度,建立行省-路-府-州-县五级行政体系,将云南正式纳入中央集权管理体系。他增设中庆路(今昆明)为政治中心,设立37个州县,清查户口达128万户,为后续征税和治理奠定基础。

2. 农业经济开发

主持修建松华坝水利系统工程,疏浚滇池出口螳螂川,开凿金汁河、银汁河等灌溉网络,使滇中平原新增良田"万顷"。引入江南稻作技术,推广稻麦轮作制,引进桑蚕养殖,使云南粮食产量较南宋时期提升三倍。设置"劝农官"督导生产,减免屯田军户赋税。

3. 文化教育振兴

1274年创建云南首座官学——中庆路儒学,聘请蜀中名儒执教,首次在彝族、白族地区推行科举制度。主持编修《云南志略》,保留大量南诏、大理国史料。支持修建昆明文庙,颁行《大元通制》,促进了儒家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的融合。

4. 民族怀柔政策

采取"因其俗而柔其人"的治理方针,保留土司制度但限制其权力,规定土官承袭需经朝廷批准。对彝族、白族头人授予宣慰使等虚衔,通过联姻加强联系。尊重本地宗教,资助修建筇竹寺等佛教寺院,同时修建清真寺维系穆斯林社群。

5. 基础设施建设

开辟由昆明经乌蒙(今昭通)至四川的驿道,设立驿站78处,贯通云贵高原与中原联系。建立官方邮传系统"急递铺",开辟云南至缅甸的南方丝绸之路。在善阐城(昆明)兴建砖砌城墙,创建官办制药局、养济院等公共机构。

6. 外交边防经营

1277年平定永昌府(今保山)腾越一带土著叛乱后,设立柔远路军民总管府管理边境。与蒲甘王朝(缅甸)建立朝贡关系,妥善处理边境纠纷。在滇西设置镇戍军,实行军屯、民屯结合的防御体系。

赛典赤的治理使云南从边陲割据状态成功转型为有效管辖的行省,其"宽仁治国"的理念被《元史》评价为"滇人不知有役"。他去世后,元世祖忽必烈追赠"咸阳王"谥号,昆明至今保留其衣冠冢,成为民族团结的历史象征。其子纳速剌丁继承治滇政策,家族五代共有13人出任云南官员,形成独特的"赛典赤家族治理模式"。

文章标签:能臣

上一篇:《武林旧事》都市记忆 | 下一篇:左光斗铁骨谏臣传

合赞汗伊尔汗

元朝史学

合赞汗(Ghazan Khan,1271—1304)是伊尔汗国第七任统治者(1295—1304年在位),也是该王朝首位正式改信伊斯兰教的君主。他的统治标志着伊尔汗国政治、宗教与

赛典赤治滇能臣

元朝忽必烈

赛典赤·赡思丁(1211-1279)是元代杰出的政治家和治理能臣,以其在云南(时称"滇")的卓越治理而青史留名。作为首位云南行省平章政事,他的治滇举措对边疆

元定宗贵由汗

元朝贵由

元定宗贵由汗(1206—1248年),蒙古帝国第三位大汗,窝阔台长子,1246年即位,在位仅两年,是蒙古帝国历史上统治时间较短但具有重要转折意义的统治者。以

元朝的民族政策

元朝元朝

元朝的民族政策以四等人制为核心,将全国居民划分为蒙古、色目、汉人、南人四个等级,形成了一套系统的差异化管理体系。具体政策如下:1. 四等人制的确

赛典赤治滇能臣

元朝忽必烈

赛典赤·赡思丁(1211-1279)是元代杰出的政治家和治理能臣,以其在云南(时称"滇")的卓越治理而青史留名。作为首位云南行省平章政事,他的治滇举措对边疆

元朝建立与忽必烈

元朝忽必烈

元朝的建立与忽必烈的统治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标志着蒙古帝国从游牧政权向中原王朝的转型。以下从多个方面展开说明: 一、忽必烈夺位与政权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