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明朝 >> 详情

徐光启与《农政全书》

朝代:明朝 | 时间:2025-06-11 | 阅读:2623次
历史人物 ► 农政全书

徐光启(1562—1633)是明代晚期的杰出科学家、农学家和政治家,他与利玛窦等西方传教士合作,成为中国早期接受并传播西方科学技术的先驱者之一。《农政全书》是其最重要的农学著作,完成于崇祯元年(1628年),全书60卷,约70万字,系统总结了明代及之前的农业技术与农业政策,被誉为中国古代农业科学的集大成之作。

徐光启与《农政全书》

《农政全书》的主要内容

1. 综合性农业体系:书中涵盖农业生产的各个方面,包括耕作技术、水利工程、作物栽培、蚕桑养殖、畜牧兽医、农产品加工等,尤其注重实用性。

2. 水利与防灾:徐光启特别强调水利工程的重要性,详细记载了江南地区的圩田、水闸、灌溉技术,并提出应对蝗灾、旱涝的措施,体现其“以农为本、防灾为先”的思想。

3. 引进与创新:书中引入西方科学知识,如《泰西水法》部分,介绍欧洲水利机械技术;同时推广甘薯、棉花等新作物,主张因地制宜的种植策略。

4. 农业政策与经济:徐光启主张政府应通过政策扶持农业,如减轻赋税、推广先进技术,并提出“农政合一”理念,强调农业是国家稳定的根基。

历史背景与影响

徐光启生活在明朝末年,社会动荡、灾害频发,他试图通过科学改良农业以缓解危机。《农政全书》不仅保存了大量明代农业史料,还体现了中西学术交融的特点。清乾隆年间被收录于《四库全书》,对后世农书(如《授时通考》)影响深远。

扩展知识

徐光启的其他贡献包括与利玛窦合译《几何原本》,推动中国数学发展;主持修订《崇祯历书》,引入西方天文学。

《农政全书》未及刊行徐光启便去世,后由陈子龙等人整理出版,其中部分内容可能经过增补。

书中对蝗虫生活习性的科学观察比欧洲早两个世纪,防治方法至今仍有参考价值。

徐光启的务实精神和科学态度,使《农政全书》超越传统经验农书的局限,成为中国农业史上承前启后的里程碑。

文章标签:农政全书

上一篇:元朝的行省制度研究 | 下一篇:文天祥在清朝的抗元精神与民族气节

史可法扬州十日魂

明朝史可法

史可法与扬州十日是明清易代之际的重要历史事件,反映了南明抗清的悲壮历程。以下从史实角度展开分析: 一、史可法的历史背景与坚守扬州1. 南明弘光朝廷

三杨辅政与仁宣之治

明朝三杨

“三杨辅政”与“仁宣之治”是明初政治史的重要议题,二者紧密关联,共同构成了永乐后期至宣德年间(1424—1435)的治世格局。以下从历史脉络、核心人物、

明代沿海倭患始末

明朝王直

明代沿海倭患是14至16世纪东亚海域的重要历史现象,其发展可划分为三个阶段,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等多重因素交织。一、倭患的起源与背景(14世纪中后期

江南市镇经济发展

明朝松江府

江南市镇经济在明清时期迎来了空前繁荣,形成了以苏、松、杭、嘉、湖为核心的全国经济中心,其发展特点可归纳为以下多维度分析:一、农业商业化为根基

《农政全书》农业思想

明朝农政全书

《农政全书》是明代科学家徐光启编撰的一部综合性农学巨著,全书60卷,约70万字,系统总结了明代及前代的农业技术、政策和思想,体现了以“农本”为核心

徐光启与《农政全书》

明朝农政全书

徐光启(1562—1633)是明代晚期的杰出科学家、农学家和政治家,他与利玛窦等西方传教士合作,成为中国早期接受并传播西方科学技术的先驱者之一。《农政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