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宋朝 >> 详情

文天祥正气歌存

朝代:宋朝 | 时间:2025-06-14 | 阅读:7144次
历史人物 ► 文天祥

《正气歌》是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在狱中所作的五言古诗,集中体现了他的忠贞气节与儒家士大夫精神。全诗共60句,通过列举历史先贤的壮烈事迹,表达了作者"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的哲学思考。现从创作背景、内容解析与历史影响三个方面展开说明:

文天祥正气歌存

一、创作背景

1278年文天祥在广东海丰五坡岭兵败,次年至元大都(今北京)。元世祖忽必烈屡次劝降未果,将其囚禁于兵马司土牢近四年(1280-1282)。狱中环境恶劣,"水气、土气、日气、火气、米气、人气、秽气"七气交攻,文天祥以孟子"浩然之气"为精神支柱,于1281年夏作此诗。值得注意的是,与《过零丁洋》不同,此诗并非绝命诗,而是其狱中系列作品之一,同期还有《指南后录》等作品。

二、诗作结构解析

全诗可分为三部分:

1. 哲理阐述(前10句)提出"正气"宇宙观,认为其为天地本源,在不同条件下表现为各种崇高品格,这种思想源自《孟子》"养气说"与程朱理学。

2. 历史例证(11-52句)列举十二位历史人物:

- 齐太史简(秉笔直书)

- 晋董狐笔(不畏权贵)

- 张良博浪椎(抗暴复仇)

- 苏武节(持节不辱)

- 严颜头(宁死不降

- 嵇绍血(卫主尽忠)

- 张睢阳齿(骂贼不屈)

- 颜常山舌(痛斥叛军)

- 辽东帽(管宁清高)

- 出师表(诸葛亮忠贞)

- 渡江楫(祖逖北伐)

- 击贼笏(段秀实抗逆)

这些例证时间跨度从春秋到唐代,包含史官、武将、文人等不同身份。

3. 现实抒怀(后8句)以"哲人日已远,典刑在夙昔"过渡,最终回归狱中现实,表明愿以先贤为楷模的决心。

三、历史影响与考证

1. 版本流传:现存最早收录于《文山先生全集》卷十四,明代《永乐大典》有载,清代收入《四库全书》。诗中"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两句,有学者考证认为可能引用唐代笔记《刘宾客嘉话录》记载的轶事。

2. 精神价值明清时期被奉为忠君爱国教材,方孝孺、史可法等均受其影响。1645年清军攻扬州时,史可法阵前诵读此诗激励将士。

3. 现代评价:梁启超在《饮冰室》中将其与《过零丁洋》并称为"支撑中国民族精神的两大柱石"。值得注意的是,当代研究者指出诗中历史人物选择具有南宋特定的时代性,如强调"华夷之辨"的案例占比达75%。

四、延伸知识

1. 文天祥囚禁处现存于北京东城区府学胡同63号,内有"正气堂"遗址,明代洪武九年(1376年)在此建文丞相祠。

2. 诗中"时穷节乃见"一句化用《后汉书·耿弇传》典故,但赋予了新的哲学内涵。

3. 元代统治者在文天祥就义后,曾将其衣带诏"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与《正气歌》一同作为劝降工具,结果适得其反。

此诗将儒家崇高化、审美化的表达方式,成为中国气节文化的典范文本,其"生死观"与"宇宙观"的独特结合,在东亚儒教圈影响深远。1983年中华书局版《文天祥全集》统计显示,《正气歌》在后世诗文引用率达37%,远超其其他作品。

文章标签:正气歌

上一篇:后周禁军改革的影响 | 下一篇:元代景教在中国的传播

宋代的商业发展与市井生活变迁

宋朝王安石变法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商业发展与市井生活变迁的关键时期,经济繁荣与城市化进程显著推动了社会结构的转型。以下从商业发展、市井文化、社会变革等角度展开

辛弃疾的生平与文学贡献

宋朝辛弃疾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著名抗金将领、豪放派词人,与苏轼并称“苏辛”,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词人之一。他的

秦观婉约词研究

宋朝秦观

秦观是北宋著名词人,"苏门四学士"之一,其词作以婉约风格著称,在宋词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关于秦观婉约词的研究,可从以下几个维度展开:一、风格特征

吴玠仙人关大捷

宋朝吴玠

吴玠仙人关大捷是南宋绍兴四年(1134年)在抗金战争中取得的一次关键性胜利。此战由南宋名将吴玠、吴璘兄弟指挥,依托秦岭险要地形,成功阻击金军西路军

文天祥正气长存

宋朝文天祥

文天祥(1236—1283)是南宋末年著名的抗元英雄、文学家,其“正气长存”的精神内涵可从以下多角度阐释: 一、历史背景与抗元斗争1. 时代悲剧与个人抉择

李庭玉抗元义士

元朝文天祥

李庭玉是宋末元初的抗元义士,其事迹虽在正史中记载不多,但通过地方志、民间传说及后世考据,仍可梳理出他的历史轮廓。 1. 历史背景 南宋末年,元军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