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春秋战国 >> 详情

荆轲刺秦王图穷见

朝代:春秋战国 | 时间:2025-06-25 | 阅读:6101次
历史人物 ► 荆轲刺秦王

荆轲秦王“图穷匕见”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刺杀事件,发生在战国末期(公元前227年),详细记载于《史记·刺客列传》。以下是基于史实的全面解析:

荆轲刺秦王图穷见

1. 事件背景

秦灭六国的进程加速,燕国太子丹为阻秦势,决定刺杀秦王嬴政(即后来的秦始皇)。荆轲因侠名被选为刺客,与秦舞阳一同赴秦。荆轲提出以“献地”为名接近秦王,需两样信物:叛将樊於期首级和燕国督亢地图,匕首藏于图中。

2. 精心策划的刺杀

樊於期之死:荆轲说服秦叛将樊於期自刎,取其首级以获取秦王信任。

武器淬毒:匕首为徐夫人所铸,浸染剧毒,“见血立死”。

副手选择:太子丹指派13岁杀过人的秦舞阳为副,但后者最终因胆怯失态。

3. 咸阳宫刺杀过程

献图与展图:荆轲在咸阳宫献上地图,一边缓缓展开,一边向秦王解说。

“图穷匕见”:地图完全展开时露出匕首,荆轲左手抓住秦王袖子,右手持匕刺击。

秦王逃脱:秦王惊起挣断衣袖,绕柱而逃。因秦法规定殿上群臣不得持兵器,太医夏无且以药囊砸向荆轲,为秦王赢得拔剑时间。

搏杀与失败:荆轲投掷匕首未中,被秦王连刺八剑,最终。

4. 失败原因分析

秦舞阳失常:副手秦舞阳在殿前色变,引起秦国群臣疑虑。

刺杀技术缺陷:荆轲并非专业刺客,司马迁评价其“术不精”。

秦王反应迅捷:嬴政自幼习剑,且身体素质极佳(《史记》载其“长目蜂准,鸷鸟膺”)。

5. 历史影响

加速燕国灭亡:秦王大怒,次年(前226年)攻破燕都蓟城,燕王喜与太子丹逃至辽东。

刺客文化象征:荆轲成为“士为知己者死”的典范,后世李白、陶渊明等均有诗作赞颂。

武器演化:该事件促成秦宫禁令改革,后来“荆轲”也成为匕首的代称之一。

考古补充

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战国纵横家书》证实了部分细节,《燕丹子》虽为小说但保留了早期传说。咸阳宫遗址出土的铜柱础与《史记》中“环柱而走”的描写可互为印证。

荆轲刺秦虽败,但其“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悲壮形象与“图穷匕见”的戏剧性场景,成为中国文化中敢于反抗强权的精神符号。

文章标签:

上一篇:周穆王西游见西王母 | 下一篇:魏豹复辟魏国

韩非子:法家学说集大成者

春秋战国韩非

韩非子(约公元前280年—前233年)是战国末期韩国贵族,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师从儒家大师荀子,但其思想体系以法家为核心,综合了商鞅的“法”、申不

春秋战国时期民俗风情展示

春秋战国战国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社会变革剧烈、文化多元交融的重要阶段,其民俗风情呈现出鲜明的地域差异和时代特征,主要体现在

孙武:兵法宗师,《孙子兵法》创始人

春秋战国孙武

孙武是春秋末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被后世尊为“兵圣”,其著作《孙子兵法》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的军事理论经典,对战争哲学、战略战术和军事管

曾侯乙墓编钟之谜

春秋战国曾侯乙

曾侯乙墓编钟之谜 曾侯乙墓编钟是1978年在中国湖北省随州市擂鼓墩出土的战国早期青铜乐器,距今约2400年,属于曾国君主曾侯乙的随葬品。这套编钟的发现震

荆轲刺秦王未遂

春秋战国荆轲刺秦王

荆轲刺秦王是战国末期震惊天下的重大历史事件,记载于《史记·刺客列传》。公元前227年,燕国太子丹为阻止秦国吞并六国,派遣荆轲以献燕国督亢地图和秦国

荆轲刺秦王图穷见

春秋战国荆轲刺秦王

荆轲刺秦王“图穷匕见”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刺杀事件,发生在战国末期(公元前227年),详细记载于《史记·刺客列传》。以下是基于史实的全面解析:1. 事件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