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春秋战国 >> 详情

许行农家实践论

朝代:春秋战国 | 时间:2025-05-31 | 阅读:7162次
历史人物 ► 孟子

许行是战国时期农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主张“贤者与民并耕而食”,反对社会分工和商品交换,认为人人应亲自劳作以自给自足。他的思想集中反映在《孟子·滕文公上》的记载中,虽无独立著作传世,但其观点通过与其他学派的论辩得以留存。

许行农家实践论

一、许行思想的核心主张

1. 并耕论:主张统治者应与民众共同劳动,反对“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社会分工。他认为“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批评滕文公不事生产却依赖赋税。

2. 反商品交换:否定市场交易,提倡“市贾不贰”,即物价应绝对统一,避免商人从中渔利。这一观点忽视了商品价值的差异性。

3. 简朴平等:强调生活资料的自给自足,如穿着粗麻衣、使用陶器,反对奢侈消费,带有原始平均主义色彩。

二、思想的历史背景与渊源

1. 小农经济基础:战国时期铁器牛耕普及,小农家庭成为生产单位,许行的思想反映了小生产者对剥削和社会不公的抵触。

2. 墨子学派影响:农家与墨家“节用”“非乐”等主张有相通之处,但许行更极端,彻底否定分工。

3. 对儒家礼制的挑战:孟子批评许行“相率而为伪”,认为社会分工是文明进步的必然,凸显儒农两派在治理理念上的对立。

三、思想的局限性与争议

1. 无视分工效率:许行忽视分工对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如手工业专业化、国家治理的复杂性。

2. 空想性:在战国的动荡环境中,其主张缺乏可操作性,难以解决大规模社会治理问题。

3. 文本留存问题:农家著作早佚,其理论全貌需通过批判者(如孟子)的记载还原,可能存在片面性。

四、农家的历史意义

1. 古代民本思想的体现:强调统治者参与劳动,与《诗经》中“天命靡常”的民本观有内在联系。

2. 经济思想的早期探索:是中国古代对分配公平问题的朴素思考,后世如北魏均田制、王安石变法均涉及类似议题。

3. 诸子争鸣的组成部分:农家与儒、墨、法等学派的交锋,丰富了战国思想史的多样性。

许行的实践论虽未成为主流,但其对平等与劳动的推崇,仍为古代思想史提供了独特的批判视角。

文章标签:

上一篇:丧葬习俗与等级规范 | 下一篇:苏角战死巨鹿

老子与道家学说

春秋战国老子

老子是春秋末期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后世尊为"道教始祖"。关于其生平,司马迁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有简要记载:姓李名耳,

齐威王纳谏强政

春秋战国魏国

齐威王纳谏强政是战国时期齐国政治改革的重要案例,体现了君主采纳谏言、整饬吏治的治国智慧。其核心举措和史实背景可归纳如下: 一、纳谏的背景与开端

韩非子:法家思想奠基人

春秋战国韩非

韩非子是战国末期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其思想体系以“法、术、势”为核心,奠定了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理论基础。以下是关于韩非子及其思想的详

战国名将白起:横扫战场的军事奇才

春秋战国战国

白起(?—前257年),战国时期秦国名将,兵家代表人物,位列战国四大名将之首(与王翦、廉颇、李牧并称)。他以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残酷的战术风格闻名,

孟子见梁惠王

春秋战国孟子

孟子见梁惠王是《孟子》开篇记载的重要历史事件,体现了战国时期儒家思想与君主政治的互动。此事发生在公元前320年前后,时值梁惠王(魏惠王)晚年,魏

孟子民贵君轻思想

春秋战国孟子

孟子“民贵君轻”思想是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重要体现,源于战国时期儒家学派对周代以来政治经验的总结和升华。这一思想的核心在于强调民众在国家治理中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