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恢治会稽
朝代:晋朝 | 时间:2025-07-17 | 阅读:9381次历史人物 ► 诸葛恢
诸葛恢(284—345),字道明,东晋名臣,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人,出身琅琊诸葛氏,为诸葛亮之侄孙。他在会稽(今浙江绍兴一带)的治理以务实惠民著称,史载其事见于《晋书·诸葛恢传》。
一、治理背景
会稽郡在东晋初期因战乱和豪强兼并,民生困苦。诸葛恢于晋成帝咸和年间(326—334)出任会稽内史,面对当地“豪族陵纵,百姓流散”的局面,采取了多项措施整顿吏治、恢复经济。
二、主要政绩
1. 打击豪强,整肃吏治
会稽豪族如虞、魏等氏势力庞大,常欺压百姓。诸葛恢以铁腕手段抑制豪强,严惩贪腐官吏,史称“豪右屏迹,郡境肃然”。
2. 兴修水利,发展农业
主持修缮鉴湖等水利工程,疏浚河道,推广屯田制,鼓励垦荒。会稽农业得以恢复,成为东晋重要的粮食产区。
3. 安抚流民,稳定户籍
招抚因战乱南迁的北方流民,分给土地并减免赋税,使其编入户籍,短期内户口增长显著。
4. 推行教化,振兴文教
重视地方教育,修建学馆,选拔贤才。会稽文化氛围日渐浓厚,为日后王羲之等名士聚居于此奠定基础。
三、历史评价与影响
诸葛恢以“明练政事”著称,与会稽太守王导并称“王诸葛”。《晋书》赞其“莅官简惠,政绩可观”。他的治理为会稽成为东晋经济文化重心之一提供了条件,其政策如抑制豪强、招抚流民等,亦被后世视为南朝地方治理的典范。
需要注意的是,诸葛恢在会稽的具体任期史料记载有限,部分细节可能与其他官员(如孔愉)的政绩混淆,但其主要贡献仍清晰可考。
文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