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夏商 >> 详情

商代甲骨文的发现与解读

朝代:夏商 | 时间:2025-07-17 | 阅读:5300次
历史人物 ► 甲骨文

商代甲骨文的发现与解读是中国考古学和古文字学的重要里程碑,对研究商朝历史、文化、宗教及早期汉字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以下是关于甲骨文发现与解读的详细内容:

商代甲骨文的发现与解读

一、甲骨文的发现

1. 发现时间与地点

甲骨文最早的发现可追溯至清末光绪年间(约1899年),由金石学家王懿荣在河南安阳小屯村(殷墟所在地)挖掘出的龟甲兽骨上辨识出刻划符号。此前,当地农民曾将甲骨作为“龙骨”出售给药店,但未被识破其文字价值。

2. 殷墟的考古地位

小屯村为商朝晚期都城“殷”的遗址,自1928年起,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对殷墟展开系统性发掘,出土约15万片甲骨,确认其为商王室的占卜档案库,年代跨越盘庚迁殷至帝辛(约前1300—前1046年)。

二、甲骨文的性质与内容

1. 占卜记录的核心功能

甲骨文主要为商王室占卜的记事文字,内容涉及祭祀、战争、农业、天文、疾病等。例如:

- 祭祀:记录祭祀对象(如“上帝”“祖先神”)、祭品(牛、羊、人牲等)。

- 征伐:提及“伐羌”“击土方”等战争事件。

- 气象:占卜降雨、旱涝的卜辞(如“翌癸卯帝令其风”)。

2. 特殊的书写载体

甲骨多采用龟腹甲和牛肩胛骨,刻写前需经整治(削磨、钻孔),部分刻辞填朱或墨以示重要性。

三、甲骨文的解读历程

1. 早期学者的贡献

- 王懿荣:首个识别甲骨文为古代文字,但未及深入研究。

- 刘鹗:1903年出版《铁云藏龟》,首部甲骨著录书。

- 孙诒让:1904年著《契文举例》,首次系统考释甲骨文字。

2. “甲骨四堂”的突破

罗振玉(号雪堂)、王国维(观堂)、董作宾(彦堂)、郭沫若(鼎堂)的贡献尤为突出:

- 罗振玉:考释单字近500个,确定甲骨出土地为殷墟。

- 王国维:利用甲骨文验证《史记·殷本纪》世系,提出“二重证据法”。

- 董作宾:创立甲骨分期断代“五期说”(依贞人、书体等划分)。

- 郭沫若:通过甲骨文研究商代社会性质,著《卜辞通纂》。

3. 现代研究进展

计算机技术辅助字形分析,新释读文字不断增加(如“夏”字争议)。2017年《甲骨文三编》补录未公开甲骨,推动跨学科研究。

四、甲骨文的历史意义

1. 证实商朝存在

甲骨文为商朝提供直接文字证据,推翻部分学者对夏商史的怀疑。

2. 汉字演化的关键环节

甲骨文已具备“六书”造字法(象形、指事、会意等),是已知最早的成熟汉字体系。

3. 商代社会的镜像

反映王权神授观念(如“王占曰”)、血缘宗法制度(“多子族”)、方国关系(“人方”“鬼方”)等。

五、延伸知识

甲骨文中的特殊现象

- 合文:两字合写(如“上甲”作“⿱⿰”)。

- 倒书:为对称美将文字倒刻。

未解之谜

约三分之二甲骨文字未被释读,部分卜辞涉及的方国、地名仍需考证。

甲骨文研究至今仍是古文字学热点,新材料的发现与科技手段的应用将持续深化对商文明的认知。

文章标签:甲骨文

上一篇:曾国藩组建湘军始末 | 下一篇:周任史官言为政

青铜器与商代礼制

夏商妇好

青铜器与商代礼制的关系是探索中国古代社会结构与精神信仰的核心议题之一。商代(约公元前1600—前1046年)作为中国青铜文明的鼎盛时期,其礼制体系通过青

殷墟出土的商代动物遗存

夏商殷墟

殷墟作为商代晚期都城遗址(约公元前1300—前1046年),出土的动物遗存为研究商代生态环境、经济生活和宗教祭祀提供了重要实证。以下从多个角度分析殷墟动

商代妇好墓考古发现

夏商妇好墓

商代妇好墓位于河南省安阳市殷墟遗址宫殿宗庙区的西南部,是中国考古史上最重要的发现之一。该墓于1976年由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发掘,保存完整,未遭盗

商代甲骨文的发现与解读

夏商甲骨文

商代甲骨文的发现与解读是中国考古学和古文字学的重要里程碑,对研究商朝历史、文化、宗教及早期汉字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以下是关于甲骨文发现与

商代甲骨文的发现与解读

夏商甲骨文

商代甲骨文的发现与解读是中国考古学和古文字学的重要里程碑,对研究商朝历史、文化、宗教及早期汉字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以下是关于甲骨文发现与

夏商时期图腾崇拜

夏商甲骨文

夏商时期的图腾崇拜是中国早期宗教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先民对自然、祖先和神灵的敬畏与依赖。这一时期图腾崇拜的特点和表现可以从考古遗存、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