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宫廷行诈马宴
朝代:元朝 | 时间:2025-07-17 | 阅读:269次历史人物 ► 元朝
元朝宫廷的"诈马宴"是蒙古帝国及元朝时期极具特色的宫廷盛宴,其名称源自波斯语"jāmah"(意为"外袍"),后演变为蒙古语"诈马"(华丽服饰),核心仪式为参与者穿着统一赏赐的贵重服饰赴宴,彰显大汗的威仪与赏赐文化。
一、历史渊源与政治功能
1. 起源演变:诈马宴可追溯至蒙古草原传统的"质孙宴"(同一颜色服饰之宴),经忽必烈时期制度化。据《元史·礼乐志》记载,每年六月三日禁城赏菊、九月九日重阳节均设大宴,参与者需着"钧容直"(统一宫廷礼服)。
2. 政治象征:宴会实质是权力展示场域,通过服饰赏赐强化君臣隶属关系。马可·波罗记载,忽必烈赐予宗王、使节织金锦袍,其上纹样等级森严,如五爪金龙纹仅限皇室使用。
二、礼仪流程与奢华盛况
1. 服饰规制:参与者须着"质孙服"(一色服),《元史·舆服志》详载天子质孙服冬夏共26种,百官22种。如夏服分红蓝宝石坠子装饰的金锦衣,冬服配银鼠或白狐裘皮。
2. 宴会流程:
- 先行"喝盏"礼(蒙古传统献酒仪式)
- 九次进酒,伴以"天魔舞"(16名宫女戴象牙冠的宗教舞蹈)
- 御厨献"食蹊"(全羊宴),需按蒙古习俗割肉分食
三、跨文化融合特征
1. 多元饮食:菜单融合蒙古烤全羊、回回香料炖肉、汉地宫廷点心。元太医忽思慧《饮膳正要》记录诈马宴用"河西肺"(羊肺灌入酥油、胡椒)。
2. 艺术表演:汇集蒙古"倒喇"(顶碗舞)、西夏乐、高丽伶人杂剧,反映多民族帝国特质。元廷设仪凤司辖汉人、回回、河西三色乐队。
四、经济与后勤支撑
1. 巨额耗费:据《庚申外史》载,至正年间单次诈马宴耗羊三千只、酒万斛。地方需进贡"只孙衣料",如弘吉剌部岁贡织金缎匹。
2. 特殊机构:光禄寺下设"尚饮局""尚膳局"专司宴饮,大都留守司辖5000余匠户制作宴具,其中"纳失失"(波斯金锦)作坊最为核心。
延伸知识
诈马宴服饰多采用"纳石失"(Nasij)织金锦,技术源自中亚,元代设"别失八里局"专织。《马可·波罗行纪》称此类衣料"价值等同于同等重量的黄金"。
现藏台北故宫的《元世祖出猎图》中,忽必烈所着金锦袍可视为诈马宴礼服的实物佐证。
文章标签:诈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