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转衰
朝代:唐朝 | 时间:2025-07-08 | 阅读:463次历史人物 ► 唐朝
安史之乱(755—763年)是唐朝中期爆发的重大叛乱,由节度使安禄山、史思明发动。这场持续八年的内战不仅重创唐朝统治根基,更成为帝国由盛转衰的关键转折点。其影响体现在多个维度:
一、政治结构的瓦解
1. 中央集权崩溃:叛乱前,唐朝通过府兵制和朝廷直接官僚维持中央权威。安史之乱后,为快速平叛,玄宗被迫承认河北三镇(范阳、平卢、成德)的割据地位,开创藩镇世袭先例。至德宗时,全国藩镇增至40余个,形成"朝廷政令不出长安"的局面。
2. 宦官专权加剧:肃宗重用宦官李辅国掌握神策军,开创宦官典兵制度。代宗时期程元振、鱼朝恩先后掌权,德宗更确立宦官统领枢密使的惯例,导致甘露之变等恶性事件。
二、经济基础的瓦解
1. 均田制与租庸调制的崩溃:战乱导致人口锐减(从开元末年的5292万锐减至大历中的1690万),大量田地抛荒。藩镇截留赋税,朝廷被迫推行两税法,实际承认土地兼并现实。
2. 漕运体系破坏:叛军长期控制运河枢纽汴州(今开封),阻断江淮漕运。虽刘晏改革漕运后年运粮量恢复至110万石,但成本剧增,东南经济负担沉重。
三、军事与边疆危机
1. 边防体系重组:为防御吐蕃乘虚而入,唐朝将陇右、河西驻军内调,导致沙州(敦煌)等地孤立无援,贞元二年(786年)沦陷,丝绸之路断绝。
2. 异族势力渗透:回纥以助剿为名,于洛阳纵兵劫掠;平叛期间,唐廷招募大食、吐火罗佣兵,为日后粟特武将集团坐大埋下隐患。
四、文化与社会变迁
1. 士族南迁与江南开发:大量北方士族避难江南,如颜真卿家族迁居湖州,促进南方文化繁荣,经济重心南移加速。
2. 胡化风潮逆转:开元时期盛行的胡乐、胡服因叛乱被污名化,代宗大历年间开始系统性清除中亚文化元素,佛教艺术中的犍陀罗风格逐渐本土化。
深层影响:
安史之乱暴露了均田制瓦解后军事贵族(如安禄山兼任三镇节度使,控兵18万)与朝廷的矛盾。平叛过程中,代宗姑息河朔藩镇,德宗虽有"元和中兴",但宪宗削藩成果至穆宗朝尽丧。此后的牛李党争、黄巢起义均源于此结构性矛盾,最终导致907年唐朝灭亡。日本学者谷川道雄称之为"古代帝国终结的标志性事件",其影响远超王朝更迭本身,终结了南北朝以来门阀政治的最后残余,开启了五代十国的新格局。
文章标签:
上一篇:虞世基谄媚误国 | 下一篇:五代时期藩镇制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