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清朝 >> 详情

鳌拜擅权被擒始末

朝代:清朝 | 时间:2025-06-17 | 阅读:8191次
历史人物 ► 鳌拜

鳌拜擅权被擒始末是清朝初年权力斗争的重要事件,展现了康熙帝铲除权臣、巩固皇权的政治手腕。以下依据史料梳理其过程及背景:

鳌拜擅权被擒始末

一、鳌拜势力的崛起

1. 军功起家:鳌拜出身满洲镶黄旗,早年追随皇太极征战,在松锦之战、入关灭明等战役中屡立战功,成为「满洲第一勇士」。顺治朝任议政大臣,获「巴图鲁」称号。

2. 辅政擅权:1661年顺治帝驾崩,康熙帝8岁即位,鳌拜与、遏必隆、苏克萨哈同受遗命为辅政大臣。鳌拜利用年老、遏必隆懦弱,借「换地案」诬杀苏克萨哈(1667年),独揽大权。

二、擅权表现

1. 把持朝政:代皇帝批阅奏章,六部官员皆由其操纵,甚至矫诏处死反对者(如户部尚书苏纳海)。

2. 圈地激化矛盾:强制推行「镶黄旗与正白旗换地」政策,导致直隶数十万农民流离失所。

3. 僭越礼制:奏事时与皇帝同坐,宫中行走用御道,府邸规格远超亲王。

三、康熙帝的部署

1. 韬光养晦:1667年康熙亲政后表面尊崇鳌拜,暗中在宫中训练布库(摔跤)少年。

2. 分化孤立:拉拢遏必隆、争取孝庄太后的支持,秘密联络镶黄旗中反对派(如户部侍郎巴泰)。

3. 情报准备:通过内务府总管噶禄监控鳌拜党羽动向,掌握其每日行程。

四、擒拿过程

1669年5月16日(康熙八年五月戊申),康熙召鳌拜入宫议政。鳌拜刚入武英殿,预先埋伏的布库少年即将其扑倒擒拿。康熙当场宣布其三十条大罪,包括「欺君擅权」「结党乱政」等。其党羽班布尔善等九人被处决。

五、后续处置

1. 量刑从宽:鳌拜免死囚禁,其子纳穆福获释。史料记载康熙曾亲临囚所查看,见其战伤累累而唏嘘。

2. 政治清算:清查「鳌拜党」成员,但仅惩办核心分子,对多数依附官员不予追究,避免朝局动荡。

3. 制度调整:废除辅政大臣制,确立南书房议政制度,强化皇权集中。

拓展分析

满汉权力博弈:鳌拜打压汉官事件(如1663年「奏销案」)激化满汉矛盾,康熙亲政后重开博学鸿词科以缓和关系。

历史评价争议:《清史列传》称其「跋扈专擅」,但乾隆朝复查案件时认为其「功多罪少」,恢复一等男爵世职。

影晌对比:相较于多尔衮死后遭清算,鳌拜得以善终(同年死于囚所),体现康熙对开国功臣的权衡态度。

此事件标志着清朝完成了从「贵族共治」向「君主专制」的转变,为康雍乾盛世奠定政治基础。清代官修史书刻意强化鳌拜的形象,实则其擅权行为在满洲贵族中具有普遍性,反映清初权力分配的深刻矛盾。

文章标签:擅权被

上一篇:明代海外贸易与朝贡 | 下一篇:商王太戊修德政

清朝末期政治危机与改革运动

清朝清朝

清朝末期的政治危机与改革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极为关键的转折点,深刻影响了国家命运。这一时期的危机与改革交织,既有内忧外患的双重压力,也有自

和珅贪腐案的惊天巨案

清朝和珅

和珅贪腐案是清代乾隆末期至嘉庆初年震惊朝野的巨型腐败案件,其涉案金额之巨、牵连之广、政治影响之深远,在中国古代反腐史上堪称空前绝后。以下从多

洋务运动代表人物研究

清朝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1861-1894年)是中国晚清时期一场以“自强”“求富”为口号的自救改革运动,其代表人物可分为以下主要派系和人物: 一、中央推动者1. 奕訢(恭亲

恭亲王奕訢外交斡旋

清朝恭亲王

恭亲王奕䜣(1833-1898)是晚清重要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作为咸丰皇帝异母弟,他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主导了清廷的外交斡旋,对19世纪中后期的中外关系产生深远

鳌拜专权与康熙擒鳌拜

清朝鳌拜

鳌拜专权与康熙擒鳌拜是清初政治斗争的重要事件,涉及权力交接、满汉矛盾及皇权巩固等多重历史背景。 一、鳌拜专权的背景与表现 1. 功臣集团的崛起:鳌

鳌拜擅权被擒始末

清朝鳌拜

鳌拜擅权被擒始末是清朝初年权力斗争的重要事件,展现了康熙帝铲除权臣、巩固皇权的政治手腕。以下依据史料梳理其过程及背景: 一、鳌拜势力的崛起1. 军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