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清朝 >> 详情

恭亲王奕訢外交斡旋

朝代:清朝 | 时间:2025-08-02 | 阅读:2020次
历史人物 ► 恭亲王

恭亲王奕䜣(1833-1898)是晚清重要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作为咸丰皇帝异母弟,他在第二次战争后主导了清廷的外交斡旋,对19世纪中后期的中外关系产生深远影响。其外交活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恭亲王奕訢外交斡旋

一、《北京条约》签订与列强调停

1860年英法联军攻陷北京后,奕䜣作为钦差大臣负责谈判。在俄使伊格纳季耶夫"调停"下,他被迫签署《中英北京条约》《中法北京条约》,承认此前《天津条约》全部条款,并增开天津为商埠、割让九龙司给英国。俄方则以"调停有功"为由,迫使清政府签订《中俄北京条约》,割让乌苏里江以东40万平方公里领土。这暴露了奕䜣在外交上的被动性,但也展现了其危机处理能力。

二、总理衙门设立与近代外交体制构建

1861年奕䜣奏请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突破传统朝贡体系,成为中国首个专职外交机构。他引进国际外交礼仪,主张派遣驻外使节,推动1866年斌椿使团考察欧洲、1875年郭嵩焘出任驻英公使。这些举措标志着清政府被迫接纳近代国际关系准则。

三、"合作政策"下的有限自主

1860年代,奕䜣与列强(尤其英国)推行"合作政策",通过海关总税务司赫德、美国公使蒲安臣等西方顾问维持表面合作关系。他利用列强间的矛盾拖延修约要求,在1870年天津教案中通过曾国藩与法国的谈判避免战争。但这种策略被批评为"以夷制夷"的消极应对。

四、中法战争中的外交困境

1884-1885年中法战争期间,奕䜣主张妥协,反对左宗棠张之洞的主战立场。尽管冯子材取得镇南关大捷,奕䜣仍接受《中法新约》,承认法国对越南的殖民统治。此事暴露其外交思维局限——过度依赖列强调停而忽视军事后盾作用。

五、甲午战争前后的角色转变

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时,奕䜣已因1884年"甲申易枢"被慈禧罢黜十年。复出后他力主对日议和,支持李鸿章签订《马关条约》。其晚年外交主张更趋保守,反映出清廷在工业化列强面前的全面颓势。

历史评价与争议

奕䜣的外交斡旋具有双重性:一方面,他开启了中国外交近代化进程,试图在弱势中争取利益;另一方面,其妥协政策加速了半殖民地化。近年研究指出,他的选择受制于清廷内部权力斗争(如与慈禧的矛盾)和军事经济落后等结构性因素。其外交实践为后来"洋务运动"提供了现实借鉴,但也证明在不改变封建体制前提下,单凭外交手段无法扭转国运衰微。

文章标签:

上一篇:利玛窦来华传教史 | 下一篇:商朝的医药知识

洋务运动代表人物研究

清朝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1861-1894年)是中国晚清时期一场以“自强”“求富”为口号的自救改革运动,其代表人物可分为以下主要派系和人物: 一、中央推动者1. 奕訢(恭亲

恭亲王奕訢外交斡旋

清朝恭亲王

恭亲王奕䜣(1833-1898)是晚清重要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作为咸丰皇帝异母弟,他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主导了清廷的外交斡旋,对19世纪中后期的中外关系产生深远

曹雪芹的红楼梦创作

清朝曹雪芹

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的过程是清代文学史乃至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课题。结合现存史料和学术研究,其创作背景及特点可概括如下:1. 家世背景与创作动机

清代民间手工业发展

清朝广州十三行

清代民间手工业的发展呈现多元化、地域化特点,在传统经济结构中占据重要地位。以下从技术、行业分布、经营模式及社会影响等方面展开分析: 一、技术继

恭亲王奕訢外交斡旋

清朝恭亲王

恭亲王奕䜣(1833-1898)是晚清重要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作为咸丰皇帝异母弟,他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主导了清廷的外交斡旋,对19世纪中后期的中外关系产生深远

恭亲王奕訢外交风云

清朝恭亲王

恭亲王奕訢是晚清政局中的关键人物,其外交活动深刻影响了近代中国的历史进程。作为咸丰帝异母弟,他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登上政治舞台,长期主掌总理各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