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汉朝 >> 详情

汉朝车马出行规制

朝代:汉朝 | 时间:2025-08-09 | 阅读:2530次
历史人物 ► 汉朝

汉朝车马出行规制具有严格的等级划分和礼制约束,体现了中央集权下的社会秩序。以下是基于《汉书》《后汉书》及出土文物(如车马俑、画像石)的详细考据:

汉朝车马出行规制

1. 车型等级制度

皇帝专属:乘舆制度中,玉辂为最高规格,以金银饰辕、青盖龙旂;金根车六马,副车属车八十一乘,出行时形成庞大仪仗队。

诸侯王:朱轮,车厢绘玄黄花纹(《续汉书·舆服志》载"王青盖车"),但禁用龙纹。长沙马王堆轪侯家族墓出土的漆车模型印证了这一规格。

列侯/二千石高官:安车(带伞盖的坐乘马车)双辕,车厢黑缯覆盖。甘肃武威雷台汉墓铜轺车模型展现了"皂盖朱两轓"的形制。

低级官吏:仅准乘轺车(立乘单马),无伞盖,如尹湾汉简《集簿》记载"轺车二乘"的县级配置。

2. 马匹规制

马的数量直接反映身份:天子六驾(秦皇陵铜车马为证),诸侯四驾,太守双驾,县令单马。马具也有差异,诸侯可用错金衔镳,平民马具不得饰铜。

相马术盛行,《齐民要术》引《相马经》规定官方用马需"隆颡驷目",出土汉简如居延汉简常见"牡马齿八岁高六尺"的登记记录。

3. 道路通行法则

驰道为皇帝专用,擅入者"没入车马"(《汉书·江充传》)。地方官道分"中央三丈"为贵族车道,两侧供平民行走。

出入关津需持传(通行证),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规定"无传者六月以上戍边"。

4. 仪仗与避让制度

公卿出行前有伍伯(持杖开道卒)、辟车(清道车),平民避让不及可能受笞刑。山东沂南汉墓画像石生动呈现了"戟盾车前导,鼓吹后随"的场景。

车骑将军出行可竖棨戟,"十人持幢,十二人持幡"(《汉官仪》),这与满城汉墓出土的铜戟实物相符。

5. 特殊限制

商人被禁止乘车(晁错"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政策),武帝时期更推行"算轺车"对商用马车征税。

丧车有定制,皇柩用"輼輬车"(带冰柜的丧车),《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其用于运载帝尸,而民间只能用素车。

汉代车制在东汉逐渐松弛,如王符《潜夫论》批评"僭乘官舆"现象,但整体上这套制度为后世舆服志奠定了范式,其物质遗存(如海昏侯墓车马坑)与文献记载形成互证,展现了早期帝国交通管理的系统性。

文章标签:

上一篇:秦朝的铜车马文化 | 下一篇:曹操的屯田制改革

汉代服饰与礼仪制度

汉朝呼韩邪单于

汉代服饰与礼仪制度紧密关联,体现了尊卑有序的社会结构和儒家礼制思想。以下从服饰分类、礼仪规范、政治象征等方面展开分析: 一、服饰分类与等级划分

汉朝车马出行规制

汉朝汉朝

汉朝车马出行规制具有严格的等级划分和礼制约束,体现了中央集权下的社会秩序。以下是基于《汉书》《后汉书》及出土文物(如车马俑、画像石)的详细考

汉明帝与佛教东传

汉朝汉武帝

汉明帝(28—75年,在位57—75年)是东汉第二位皇帝,其统治时期佛教正式传入中国,这一事件被视为中国佛教史上的里程碑。关于汉明帝与佛教东传的关系,史

汉乐府诗的民间色彩

汉朝沈德潜

汉乐府诗的民间色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题材来源的民间性 汉乐府诗多采集自民间歌谣,《汉书·艺文志》记载“自孝武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赵、

汉朝车马出行规制

汉朝汉朝

汉朝车马出行规制具有严格的等级划分和礼制约束,体现了中央集权下的社会秩序。以下是基于《汉书》《后汉书》及出土文物(如车马俑、画像石)的详细考

汉朝太学教育制度

汉朝汉朝

汉朝太学教育制度是中国古代中央官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始建于汉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以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建议为背景。太学作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