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的厢军与禁军制度
朝代:宋朝 | 时间:2025-07-14 | 阅读:2248次历史人物 ► 宋朝
宋朝的军事制度以“强干弱枝”为原则,形成了禁军与厢军并行的独特体系,这一制度深刻影响了宋代军事结构和国防能力。以下从建制、职能、演变等方面展开分析:
一、禁军:中央直属精锐部队
1. 起源与建制
禁军由五代后周殿前司、侍卫亲军司演变而来,宋太祖赵匡胤通过“杯酒释兵权”收归精锐部队控制权,成为直属皇帝的核心武力。番号如“捧日”“天武”“龙卫”等多承袭五代旧制,按战斗力分“上、中、下”三等。
2. 职能与部署
禁军承担戍卫京师(“宿卫”)、边防征战(“屯戍”)双重任务。京师驻军约占总数一半,实行“更戍法”,定期轮换驻地以防范将领拥兵。边境重镇如河北三镇、陕西四路驻扎大量禁军对抗辽夏。
3. 兵员与后勤
兵源以招募为主,选拔标准严格(如“兵样”制度按身高分级)。后期因“荒年募兵”政策导致冗兵问题,仁宗朝禁军达82万。军饷由中央三司直接供给,耗费巨大,占财政支出半数以上。
4. 衰落与改制
神宗时王安石推行“将兵法”,打破更戍制,设固定将领统兵;南宋后禁军名存实亡,主力被“屯驻大军”(如岳家军)替代。
二、厢军:地方戍守与后勤部队
1. 组织特点
厢军为地方常备军,名义上隶属侍卫马步军司,实际由州县管辖。编制松散,番号多带“厢”“营”字样(如“壮城”“牢城”),战斗力远逊禁军。
2. 职能分化
- 戍卫职能:维持地方治安,镇压小规模叛乱。
- 工程劳役:承担治河、漕运、筑城等任务,如“河清军”专司治黄。
- 辅助作战:战时为禁军提供后勤支援,少数精锐(如“宣毅军”)偶参战。
3. 兵员与待遇
兵源多为灾民、罪犯(“配军”)及禁军淘汰者,待遇仅禁军三分之一。宋代“养兵”政策使厢军规模膨胀,真宗朝已超50万,成为财政负担。
三、制度比较与影响
1. 差异对比
| 维度 | 禁军 | 厢军 |
|----------------|--------------------------|--------------------------|
| 隶属 | 中央直属 | 地方管辖 |
| 战力 | 精锐野战部队 | 二线守备与劳役 |
| 兵源 | 严格选拔 | 灾民、罪犯为主 |
| 财政占比 | 70%以上军费 | 次要支出 |
2. 制度弊端
- 军事效率低下:更戍制削弱战斗力,厢军无实战训练。
- 财政崩溃:养兵费用占岁入十之七八,加剧“积贫积弱”。
- 边防隐患:重内轻外导致对辽、夏长期被动,南宋后防御更依赖。
3. 特殊案例
西军(陕西禁军)因长期对西夏作战,形成职业化边军,诞生了种世衡、狄青等名将,是宋代少有的善战部队。
四、延伸:宋代军事制度的深层逻辑
1. 政权安全优先:防范唐末藩镇割据,以“分化兵权”为核心,枢密院掌调兵、三衙(殿前司、侍卫马步军司)掌统兵。
2. 经济因素制约:募兵制与土地兼并导致农民破产,军队成为“流民收容所”,恶性循环。
3. 技术革新尝试:神宗朝设“军器监”改良装备,但官僚化阻碍实效。
宋代兵制是其“重文轻武”国策的缩影,虽维护了内部稳定,却埋下对外疲软的隐患。厢军与禁军的失衡结构,折射出集权体制下军事改革的深刻矛盾。
文章标签:禁军
上一篇:五代枢密使与武将专权 | 下一篇:元朝的民族政策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