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隋朝 >> 详情

来护儿水军东征

朝代:隋朝 | 时间:2025-07-14 | 阅读:6263次
历史人物 ► 来护儿

来护儿隋朝著名将领,出身于扬州江都(今江苏扬州),隋炀帝时期因军功累迁至右翊卫大将军。关于"来护儿东征"的历史事件,主要与隋炀帝三征高句丽(612-614年)的军事行动有关,以下是基于史实的详细分析:

来护儿东征

1. 历史背景

隋炀帝为收复辽东故土并巩固东北边疆,自大业八年(612年)起连续发动对高句丽的战争。来护儿作为统帅,在三次东征中均扮演关键角色,《隋书·来护儿传》详细记载其"率楼船指沧海",统帅水师从东莱(今山东莱州)渡海直击平壤。

2. 建制与战术

隋朝规模空前,首次东征时来护儿统帅江淮主力,战舰数量达"五百艘",采用楼船、蒙冲等战船混合编队。其战术特点是避开陆路辽东防线,通过海路实施战略包抄,与宇文述率领的陆军形成钳形攻势。大业八年四月,来护儿舰队在浿水(今大同江)口大破高句丽军,一度攻入平壤外城。

3. 战役得失分析

首次东征因水陆配合失误失败:来护儿孤军深入平壤遭伏击,"四万精兵仅数千人得返"。第二次东征(613年)因杨玄感叛乱被迫撤军。第三次(614年)虽然逼降高句丽王,但未实现战略目标。从军事角度看,隋军暴露出海运补给困难("馈运不继")、水文情报不足等问题。

4. 技术细节补充

航线:自东莱启航,横渡渤海海峡,沿辽东半岛南下至朝鲜半岛西海岸

战船规格:主力楼船"起楼五层,高百余尺",可载士卒800人

人员构成:水手多征自江淮,含大量"习海者"(熟练水手)

后勤保障:沿途设"海师仓"储备粮秣,但运输损耗率高达60%

5. 历史影响

隋朝的东征为唐太宗后期建立安东都护府奠定基础。来护儿的跨海作战经验被唐代继用,如663年白江口之战便借鉴了其舰队编组方式。出土的隋代《大业律》残卷显示,当时已制定《水战令》规范海战军法。

此次军事行动反映了隋朝强大的建设能力,但过度消耗国力加速了王朝灭亡。高句丽在战后修建的"千里长城"遗址中,仍可见抵御隋军登陆的防御工事遗迹。需要注意的是,《资治通鉴》与《三国史记》对战役细节记述存在差异,朝鲜史料称来护儿舰队曾遭遇风暴损失惨重。

文章标签:水军

上一篇:高洋建立北齐王朝 | 下一篇:安史之乱祸长安

隋炀帝大兴科举制度

隋朝明清

隋炀帝大兴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重大变革,对后世影响深远。以下从多个方面展开分析:一、历史背景与动因1. 打破门阀垄断:魏晋南北朝以来"九品

萧瑀归附李唐记

隋朝李唐

萧瑀归附李唐是隋唐之际政治格局变动中的重要事件,反映了当时士族门阀与新兴政权的合流。萧瑀出身南朝兰陵萧氏,为梁明帝萧岿第七子、隋炀帝萧皇后之

来护儿水军东征

隋朝来护儿

来护儿是隋朝著名将领,出身于扬州江都(今江苏扬州),隋炀帝时期因军功累迁至右翊卫大将军。关于"来护儿水军东征"的历史事件,主要与隋炀帝三征高句丽

张定和殉国沙场

隋朝张定和

张定和殉国沙场一事,典出《隋书·诚节传》及《资治通鉴》等史料。张定和(?—614年),字处谧,京兆始平(今陕西咸阳)人,隋朝著名将领,以勇武忠烈著

来护儿水军东征

隋朝来护儿

来护儿是隋朝著名将领,出身于扬州江都(今江苏扬州),隋炀帝时期因军功累迁至右翊卫大将军。关于"来护儿水军东征"的历史事件,主要与隋炀帝三征高句丽

沈光骁勇肉飞仙

隋朝来护儿

沈光,隋朝著名猛将,字总持,吴兴(今浙江湖州)人,以骁勇善战、武艺超群闻名,时人誉之“肉飞仙”。《隋书》《北史》等正史记载其事迹,其形象融合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