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明朝 >> 详情

史可法扬州十日殉

朝代:明朝 | 时间:2025-07-14 | 阅读:1118次
历史人物 ► 史可法

史可法扬州十日殉国是南明抗清史上的重要事件,发生于1645年(南明弘光元年、清顺治二年),集中体现了明末忠臣的气节与清军入关初期的残酷镇压。以下是基于史实的详细分析:

史可法扬州十日殉

一、背景与战前形势

1. 南明政权崩溃: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帝自缢,随后清军入关。南京建立的弘光朝廷内部党争激烈,史可法虽任兵部尚书却受马士英排挤,被调往扬州督师。

2. 清军南下多尔衮多铎率军南下,势如破竹。弘光朝廷防御薄弱,仅扬州成为江北抗清中枢。

二、史可法的防御与殉国

1. 守城准备:史可法以不足万兵力(含刘肇基等部将)守扬州,紧急加固城墙,但军备短缺,外援断绝。

2. 清军围城:1645年4月25日,多铎率十万清军包围扬州,劝降遭史可法严拒。其回信“城存与存,城亡与亡”成为千古名句。

3. 城破殉节:5月20日(农历四月二十五),清军以红衣大炮破城。史可法自刎未遂,后拒降,于多铎面前慷慨就义。遗体因天气炎热未能保全,衣冠冢现存扬州梅花岭。

三、“扬州十日”的考证与争议

1. 屠杀规模:据王秀楚《扬州十日记》记载,清军屠城持续十日,死亡人数达80万,但现代学者认为该数字夸大,实际约数十万(含周边逃难民众)。清廷长期禁毁此书,至清末才由革命党人从日本引回。

2. 清方记载:《清实录》仅模糊提及“诛戮甚众”,但多铎奏折中承认“堆尸贮积,血透街衢”。

四、历史影响

1. 江南抵抗运动:扬州失守导致南明迅速崩溃,但激起了江阴、嘉定等地义民反抗,“头可断,发不可剃”的江阴八十一日即受其激励。

2. 民族记忆建构:清末革命党人以“扬州十日”“嘉定三屠”作为反满宣传,章太炎孙中山均曾引用。现代史学界更注重从多民族融合视角重新审视。

五、延伸知识

史可法遗物:其佩剑“铁骨冰心”现存中国国家博物馆,手书家信藏于台北故宫。

国际对比:同时期欧洲正值三十年战争结束(1648年),德国人口损失比例与扬州屠城相近,反映战争残酷性的全球共性。

历史纪念:1980年代扬州重修史公祠,郭沫若题“骑鹤楼头,难忘十日;梅花岭畔,共仰千秋”。

这一事件既是明亡清兴的关键节点,也揭示了政权更迭中平民的深重苦难。史可法的忠诚与扬州的悲壮,成为中华文化中“士人精神”的象征。

文章标签:

上一篇:成吉思汗的帝国梦 | 下一篇:清代军机处职能演变

丘濬理学名臣贡献

明朝丘濬

丘濬(1421-1495),字仲深,号琼台,广东琼山人,是明代中叶著名的理学名臣、政治家和学者。他在政治、学术和教育等领域均有重要贡献,尤其在理学发展、

袁崇焕守辽事迹

明朝袁崇焕

袁崇焕(1584—1630)是明末著名军事家、抗清名将,在天启、崇祯年间主持辽东防务,其守辽事迹是明清战争史上的重要篇章,主要体现于以下方面: 1. 宁远之

张溥复社领袖生平

明朝张溥

张溥(1602—1641),字天如,号西铭,南直隶太仓(今江苏太仓)人,明末文学家、政治活动家,复社创始人及领袖之一。其生平事迹与思想主张对明末清初的政

史可法扬州十日殉

明朝史可法

史可法扬州十日殉国是南明抗清史上的重要事件,发生于1645年(南明弘光元年、清顺治二年),集中体现了明末忠臣的气节与清军入关初期的残酷镇压。以下是

史可法扬州十日殉

明朝史可法

史可法扬州十日殉国是南明抗清史上的重要事件,发生于1645年(南明弘光元年、清顺治二年),集中体现了明末忠臣的气节与清军入关初期的残酷镇压。以下是

史可法坚守扬州抗清英雄

清朝史可法

史可法,一位在扬州坚守并英勇抗清的英雄,他的事迹永载史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史可法,生于明朝末期,自幼便展现出卓越的才华和坚定的意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