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春秋战国 >> 详情

战国名将白起征战事迹回顾

朝代:春秋战国 | 时间:2025-08-15 | 阅读:6031次
历史人物 ► 战国

战国名将白起(?—前257年),又名公孙起,秦国郿邑(今陕西眉县)人,战国时期秦国著名军事统帅,位列武庙十哲之一,以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残酷的战争手段著称。其征战事迹深刻影响了战国后期格局,现据《史记·白起王翦列传》等文献梳理如下:

战国名将白起征战事迹回顾

1. 伊阙之战(前293年)

白起任左庶长时,率秦军在伊阙(今河南洛阳龙门)对阵韩魏联军24万。他利用敌军主将貌合神离的弱点,集中兵力先击溃较弱的韩军,再反包围魏军,全歼对手,斩首24万。此战打通秦国东进通道,韩魏元气大伤,白起升任国尉。

2. 鄢郢之战(前279—前278年)

白起任大良造,率军攻楚。他採取"决水灌城"战术,引沔水淹鄢城(今湖北宜城),造成数十万百姓死亡,继而攻破楚国郢都(今湖北江陵),焚毁楚王宗庙,迫使楚迁都陈。此战削弱楚国半壁江山,白起受封武安君。考古发现鄢城遗址仍存水淹痕迹。

3. 华阳之战(前273年)

赵魏联军攻韩,白起疾驰三日而至,斩首魏军13万,淹死赵军2万于黄河,俘虏韩将公孙喜。此役展现白起长途奔袭的机动战术。

4. 长平之战(前260年)

白起军事生涯巅峰之作。其前期由王龁赵括对峙,后白起秘密接任主帅,佯败诱敌,分割包围赵军46日。最终赵括战死,40余万赵军投降。据《史记》载,白起坑杀降卒,"乃挟诈而尽阬之"。考古发现的尸骨坑(山西高平永录村)证实大规模杀戮存在。此战使赵国丧失抗衡秦国的实力。

军事特点分析:

歼灭战思想:白起摒弃传统击溃战,追求全歼敌军有生力量,累计斩首超百万。

心理震慑:大规模杀降手段虽残忍,但有效瓦解列国抵抗意志。

战术创新:善用地形(如伊阙夹击、鄢城水攻)、后勤调度(华阳之战三日驰援)。

争议与结局:

白起反对秦昭襄王继续攻赵,称病拒战,被贬为庶民。前257年,秦王迫其自刎。临终叹曰:"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阬之,是足以死。"《战国策》评其"料敌合变,出奇无穷"。

白起的军事实践推动了战争形态从争霸转向兼并,但极端手段也引发后世道德争议。其战例至今仍是研究古代大规模歼灭战的重要样本。秦统一后设武庙祭祀,北宋《十七史百将传》将其列为名将典范。

文章标签:

上一篇:郑国修渠富民 | 下一篇:汉代盐铁官营政策

战国名将白起征战事迹回顾

春秋战国战国

战国名将白起(?—前257年),又名公孙起,秦国郿邑(今陕西眉县)人,战国时期秦国著名军事统帅,位列武庙十哲之一,以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残酷的战争手

子产铸刑书变法

春秋战国晋国

子产铸刑书是中国春秋时期郑国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措施,发生于公元前536年,由郑国执政大夫子产(公孙侨)推行。这一事件标志着中国历史上首次将成文法

商鞅:秦国变法风云人物传

春秋战国秦国

商鞅(约公元前390年—公元前338年),原名公孙鞅,卫国人,战国时期法家代表人物,因功受封于商地,故称商鞅。他是秦国变法的核心推动者,其改革奠定了

春秋战国时代概述

春秋战国战国

春秋战国时代(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大分裂时期,上承西周,下启秦朝,以周王室衰落、诸侯争霸和社会剧烈变革为特征。这一时期

战国名将白起征战事迹回顾

春秋战国战国

战国名将白起(?—前257年),又名公孙起,秦国郿邑(今陕西眉县)人,战国时期秦国著名军事统帅,位列武庙十哲之一,以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残酷的战争手

春秋战国时代概述

春秋战国战国

春秋战国时代(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大分裂时期,上承西周,下启秦朝,以周王室衰落、诸侯争霸和社会剧烈变革为特征。这一时期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