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元朝 >> 详情

元朝对高丽的征服与控制

朝代:元朝 | 时间:2025-06-19 | 阅读:8364次
历史人物 ► 元朝

元朝对高丽的征服与控制是蒙古帝国东亚扩张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过程兼具军事威慑与政治羁縻的双重特性,形成了独特的宗藩关系体系。以下从多个维度展开分析:

元朝对高丽的征服与控制

一、武力征服阶段(1231—1273年)

1. 六次军事征伐窝阔台汗时期(1231年)首次入侵高丽,摧毁开京。此后40余年间蒙古先后发动六次大规模进攻,尤以1254年第四次征伐最为残酷,高丽人口锐减三成,史载"白骨蔽野"。蒙军采用焦土战术,迫使高丽王室迁都江华岛(1232—1270年)。

2. 江华岛对峙:高丽凭借海峡屏障长期抵抗,但农业生产体系崩溃。元宪宗时期(1254年)实行"屯田制",在半岛北部设立双城总管府(今朝鲜咸镜南道),切断高丽与南宋的海上联系。

二、宗藩体系确立(1270—1356年)

1. 耽罗战役:1273年元-丽联军攻灭盘踞济州岛的三别抄义军,标志着高丽彻底臣服。次年元朝设征东行省(后改称征东等处行中书省),由高丽王兼任行省左丞相,开创"一国两制"模式。

2. 联姻政治:自忠烈王(1274年即位)起,高丽历代国王需娶元朝公主为"沈王",形成"舅甥之邦"。元朝先后下嫁7位公主,其中齐国大长公主(忽都鲁揭里迷失)开创公主干政先例。

3. 制度控制

- 达鲁花赤监督:在开京派驻72名蒙古监临官

- 人质制度:高丽世子需入质大都

- 经济掠夺:强制征调耽罗马场战马、鹰坊的海东青

三、控制手段的多维性

军事层面:保留高丽"万户府"建制但由蒙古人任达鲁花赤,1274年、1281年两次东征日本时强征高丽水师5万余人。

文化渗透:推行蒙古衣冠(辫发胡服)、蒙古语教育,忠宣王(1308年)首开"蒙古名字"先例(王璋→益知礼普化)。

经济纽带:通过"鹰坊"、"葡萄园"等机构垄断半岛特产贸易,元丽官方贸易额峰值时达岁币的17倍(据《高丽史·食货志》)。

四、控制效果的阶段性变化

鼎盛期(1274—1340年代):元朝通过征东行省直接干预王位继承,如忠宣王(王璋)两次废立皆由元廷裁定。

松动期(1350年代后):红巾军起义(1354年)导致元朝控制力下降,恭愍王(1356年)趁势废除征东行省,但仍保持册封关系。

五、史学争议点

1. 双重身份问题:征东行省是否属于元朝正式行政区,《元史·地理志》未列入引发学界争论。

2. 控制深度评估:全罗道南部山区始终存在反抗势力,"哈赤百户所"等基层蒙古据点仅控制交通要冲。

3. 文化反影响:高丽儒学官僚如李齐贤等通过元朝科举入仕,反向影响元廷对丽政策。

元朝控制客观上促进了高丽参与蒙古治下的欧亚贸易体系,开京成为东北亚香料贸易枢纽,但长期资源榨取导致半岛经济结构性衰退。这种控制模式为后世明清处理朝鲜关系提供了范式,其"以夷制夷"策略在女真-高丽边境问题上尤为显著。

文章标签:

上一篇:蔡京书法权倾朝野 | 下一篇:明朝皇室家族及其权力斗争

燕铁木儿权倾朝野

元朝脱脱

燕铁木儿(1285—1333),元朝权臣,钦察人,出身于蒙古钦察部贵族,是元文宗图帖睦尔和元明宗和世㻋时期最具权势的大臣之一。他在元朝政治中扮演了重要角

马可·波罗与元朝

元朝马可·波罗

马可·波罗是13世纪意大利威尼斯商人、旅行家,因《马可·波罗游记》记录其在中国元朝的见闻而闻名。他的经历与元朝(1271—1368年)的鼎盛时期相重叠,尤其

元朝与日本的战争始末

元朝元朝

元朝与日本的战争主要包括两次大规模征伐,即“元日战争”(日本称“元寇襲来”),分别发生在1274年和1281年。这两次战争是元世祖忽必烈试图迫使日本臣服

丘处机西行觐见

元朝丘处机

丘处机西行觐见成吉思汗是13世纪中国宗教与政治互动的重要历史事件,其背景、过程与影响均具有深层次的历史意义。 历史背景 1. 蒙古崛起与中原局势:

元朝与日本的战争始末

元朝元朝

元朝与日本的战争主要包括两次大规模征伐,即“元日战争”(日本称“元寇襲来”),分别发生在1274年和1281年。这两次战争是元世祖忽必烈试图迫使日本臣服

元代江南经济的繁荣

元朝元朝

元代江南经济的繁荣是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史上的重要现象。尽管元朝是蒙古族建立的政权,但其对江南地区的治理和经济政策客观上促进了该地区的经济繁荣。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