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唐朝 >> 详情

史思明叛唐覆灭记

朝代:唐朝 | 时间:2025-07-28 | 阅读:4282次
历史人物 ► 史思明

史思明叛唐覆灭记

史思明叛唐覆灭记

史思明(703—761),原名史窣干,突厥族,是安史之乱的核心叛将之一。他早年与安禄山同乡,皆为营州(今辽宁朝阳)杂胡,因骁勇善战被唐廷重用,累迁至平卢兵马使。755年安禄山起兵叛唐后,史思明作为其心腹攻占河北多地。安禄山死后,其子安庆绪与史思明矛盾激化,史思明一度降唐,被玄宗封为归义王、范阳节度使,但不久复叛,成为叛军新核心。

关键事件与覆灭过程

1. 邺城之战与势力扩张

758年,唐廷集结九节度使围剿安庆绪于邺城(今河南安阳)。史思明表面支援安庆绪,实则坐观唐军疲敝后突袭,大败唐军60万,吞并安庆绪余部,自立为“大燕皇帝”,改元“顺天”,定都范阳(今北京)。

2. 军事才能与暴虐统治

史思明善用骑兵突击战术,但对部下极端残暴。据《资治通鉴》载,他常因琐事将领,甚至“以小过诛其亲将”,导致军中人人自危。其子史朝义因战败遭鞭打,种下叛杀之因。

3. 内部倾轧与身死

761年,史思明计划诛杀史朝义及其部将,史朝义先发制人,联合心腹周贽等人发动兵变。史思明逃至涿州(今河北涿州)鹿泉驿时被缢杀,其尸身以毡毯裹埋。史朝义继位后叛军迅速瓦解,763年唐军联合回纥彻底平定叛乱。

历史影响

经济破坏:持续八年的叛乱使黄河中下游“人烟断绝,千里萧条”,唐朝户籍锐减三分之二。

藩镇割据:唐廷为安抚降将,被迫承认河北藩镇自治,埋下晚唐军阀割据祸根。

民族政策转折:玄宗朝“以夷制夷”策略破产,唐廷对边将的信任体系崩溃。

延伸知识

史思明与安禄山虽同属粟特-突厥混血,但文化倾向迥异。安禄山刻意融入唐文化,而史思明长期保留突厥习俗,其墓志铭用粟特文书写。近年北京房山发现的史思明墓(后毁于)出土的“铜牌铭文”显示,他至死仍以“突厥可汗”自居。

文章标签:

上一篇:隋朝饮食文化发展 | 下一篇:史弘肇后汉悍将

吉中孚宴饮曲江畔

唐朝大历十才子

关于唐代诗人吉中孚在曲江畔设宴的历史场景,需结合相关史料进行考据分析:1. 吉中孚生平背景吉中孚(约742-785)为"大历十才子"之一,《新唐书·艺文志》载

史思明叛唐覆灭记

唐朝史思明

史思明叛唐覆灭记 史思明(703—761),原名史窣干,突厥族,是安史之乱的核心叛将之一。他早年与安禄山同乡,皆为营州(今辽宁朝阳)杂胡,因骁勇善战被

李林甫口蜜腹剑谋

唐朝李林甫

李林甫是唐玄宗时期著名的权相,以“口蜜腹剑”的奸诈形象载入史册。他的政治生涯集中体现了盛唐时期官僚体系的黑暗面,其权谋手段对唐朝由盛转衰产生

颜真卿祭侄文稿泣

唐朝颜真卿

《祭侄文稿》是唐代书法家颜真卿为追悼在安史之乱中殉国的侄子颜季明所写的草稿,全称为《祭侄赠赞善大夫季明文》。此作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仅次

史思明叛唐覆灭记

唐朝史思明

史思明叛唐覆灭记 史思明(703—761),原名史窣干,突厥族,是安史之乱的核心叛将之一。他早年与安禄山同乡,皆为营州(今辽宁朝阳)杂胡,因骁勇善战被

史思明乱唐风波

唐朝史思明

史思明是唐代“安史之乱”中的核心人物之一,与安禄山同为叛乱的主要领导者。这场叛乱(755—763年)是唐朝由盛转衰的关键事件,对当时政治、经济、社会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