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唐朝 >> 详情

史思明乱唐风波

朝代:唐朝 | 时间:2025-07-09 | 阅读:953次
历史人物 ► 史思明

史思明是唐代“安史之乱”中的核心人物之一,与安禄山同为叛乱的主要领导者。这场叛乱(755—763年)是唐朝由盛转衰的关键事件,对当时政治、经济、社会造成深远影响。以下是史思明在叛乱中的角色及相关史实的详细分析:

史思明乱唐风波

1. 史思明的崛起与背景

史思明本名阿史那·崒干,生于营州(今辽宁朝阳),突厥人,懂六蕃语言,早年为互市牙郎。因与安禄山同乡且骁勇善战,深得后者赏识,被收为养子,改名史思明。天宝年间累功至平卢军使,成为安禄山势力的重要军事统帅。

2. 参与安禄山叛乱(755—757年)

安禄山起兵反唐时,史思明担任范阳节度副使,负责留守后方。他迅速攻占河北多地,切断唐军与洛阳的联系。757年安禄山死后,其子安庆绪继位,史思明表面臣服,实际把控河北精兵,为日后自立埋下伏笔。

3. 降唐与复叛(758—759年)

安庆绪猜忌史思明,唐肃宗趁机招降史思明,封归义王、范阳节度使。但唐朝对其戒备森严,史思明不满,于759年再度叛乱,杀安庆绪并吞并其部众,自立为“大燕皇帝”,改元顺天。这一时期叛军内斗削弱了自身力量,但史思明的军事才能仍对唐廷构成巨大威胁。

4. 军事策略与关键战役

邺城之战(759年):史思明率军解安庆绪之围,大败九节度使统领的唐军,但因内部矛盾未乘胜西进。

河阳之战(760年):与李光弼对峙,战术灵活但未能突破唐军防御。

洛阳拉锯战:史思明一度收复洛阳,但暴虐统治导致民心生变。

5. 性格与统治缺陷

史思明生性多疑残暴,对待部下严苛。其子史朝义因惧怕被废,于761年联合部将发动政变,将史思明缢杀。这一内讧加速了叛军瓦解,史朝义无力维持局面,最终于763年兵败自杀,安史之乱结束。

6. 叛乱的影响

藩镇割据形成:唐朝为平叛广泛设置节度使,导致地方权力膨胀。

经济崩溃:北方人口锐减,漕运切断,财政依赖江南。

外患加剧吐蕃、回鹘趁机侵扰,边疆失控。

史思明的叛乱展现了中唐军阀势力的崛起与中央权威的衰落,其反复无常的决策和内部分裂也成为叛乱失败的重要因素。这场动乱不仅重塑了唐朝的政治格局,也为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埋下伏笔。

文章标签:乱唐风

上一篇:隋朝的军事制度与府兵制 | 下一篇:前蜀后主王衍的荒淫

唐代绘画艺术的发展

唐朝周昉

唐代绘画艺术的发展是中国古代绘画史上的重要阶段,其成就标志着中国绘画体系的成熟与多元化。这一时期的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开放为绘画艺术提供

史思明乱唐风波

唐朝史思明

史思明是唐代“安史之乱”中的核心人物之一,与安禄山同为叛乱的主要领导者。这场叛乱(755—763年)是唐朝由盛转衰的关键事件,对当时政治、经济、社会

韩愈古文运动记

唐朝韩愈

韩愈古文运动记韩愈(768—824)是唐代文学史上极具影响力的人物,他领导的“古文运动”不仅是一场文学革新,更是思想文化领域的重大变革。这场运动以复

贾岛推敲苦吟传

唐朝贾岛

贾岛“推敲”苦吟的典故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轶事,体现了唐代诗人对诗歌艺术的极致追求。这一故事最早见于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及宋代计有功《唐

史思明乱唐风波

唐朝史思明

史思明是唐代“安史之乱”中的核心人物之一,与安禄山同为叛乱的主要领导者。这场叛乱(755—763年)是唐朝由盛转衰的关键事件,对当时政治、经济、社会

颜杲卿骂贼死节烈

唐朝史思明

颜杲卿是唐朝著名忠烈之臣,以坚守节操、誓死不降叛军而名垂青史。安史之乱期间(755-763年),他与堂兄颜真卿一同组织义军抵抗安禄山叛军,最终因城破被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