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晋朝 >> 详情

《杜预《春秋经传集注》》

朝代:晋朝 | 时间:2025-06-11 | 阅读:2455次
历史人物 ► 杜预

《春秋经传集注》是西晋著名学者杜预对《春秋》及《左传》进行系统注释和整合的经典著作,代表了汉代以来经学研究的集大成成果。以下是关于该书的详细解析:

《杜预《春秋经传集注》》

1. 作者与成书背景

杜预(222—285)是西晋政治家和经学家,博通典籍,尤精《春秋》三传。他生活在经学从今古文之争转向兼采融通的时期,主张以《左传》为本,打破汉代学派的门户之见,遂撰《春秋经传集注》三十卷,将《春秋》经文与《左传》传文按年编排,并附己注,开创了"经传合一"的注释体例。

2. 内容与结构特点

- 经传合编:打破汉代《春秋》与三传分别流传的传统,将《左传》内容拆分附于对应经文之下,形成连贯的史事体系。

- 注释创新:采用"集解"形式,贾逵、服虔等汉儒旧注,结合地理、历法、礼制考证,注重名物训诂与史实考辨。如对"歃血为盟"等礼制的详解,体现其"以礼解经"的学术路径。

- 《释例》与《长历》:附有《春秋释例》十五卷,系统归纳《春秋》义例(如"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另撰《春秋长历》考订历法误差,反映其科学精神。

3. 学术价值与影响

- 确立《左传》在《春秋》学中的正统地位,唐代孔颖达编《五经正义》时,《春秋》部分即以杜注为本。

- 开创"以史解经"范式,宋代司马光资治通鉴》的编年体例受其启发。清据学家顾炎武赞其"通贯全经,独持大体"。

- 保存大量汉晋古注佚文,如郑玄《箴膏肓》等文献赖杜注间接留存。

4. 争议与批评

- 宋代学者如朱熹批评其"专主《左氏》而废《公》《穀》",认为过度关注史实削弱了《春秋》的微言大义。

- 清代今文学派指责杜预为司马氏政权服务,通过注释消解《春秋》"尊王攘夷"思想,如将"弑君"解释为"非夫"以淡化道德批判。

5. 版本流传

现存最早刻本为南宋抚州公使库本(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敦煌遗书中亦有唐写本残卷。清代阮元《十三经注疏》收录时对杜注多有校勘,当代学者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则进一步补正其训诂疏漏。

杜预的注释不仅成为理解先秦历史的关键桥梁,其"文缓旨远"的注释风格和实证方法,对后世史学、文献学均有深远影响。该书现存问题主要是部分注释过于简化史事,且受玄学影响偶有望文生义之弊,但整体仍为《春秋》学研究不可绕过的里程碑。

文章标签:经传集注

上一篇:邓艾偷渡阴平 | 下一篇:北魏孝庄帝:政治斗争中的牺牲品

谢玄淝水建功

晋朝谢玄

谢玄淝水建功指的是东晋名将谢玄在淝水之战中取得的辉煌胜利。这场战役发生于公元383年,是东晋与前秦之间的一场决定性战役。前秦皇帝苻坚率领号称百万

姚苌弑主建后秦

晋朝姚苌

姚苌弑主建后秦是中国历史上十六国时期的一个重要事件,展现了当时政权的频繁更迭与血腥权力斗争。 背景与起因 姚苌(330—394),羌族首领姚弋仲之子,

殷浩书空咄咄

晋朝殷浩

"殷浩书空咄咄"出自《晋书·殷浩传》,典出东晋名士殷浩被贬后的行为。这一典故不仅反映了魏晋时期士人的政治处境,也深刻体现了玄学清谈与政治斗争的关

荀勖考定音律

晋朝荀勖

荀勖考定音律是中国古代音乐史上的重要事件,主要发生在西晋时期。荀勖(约221—289年),字公曾,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是西晋著名的律学家、音乐

杜预左传注解功臣

晋朝杜预

杜预(222-285年),字元凯,西晋著名政治家、军事家、经学家,尤其在《左传》注解方面成就斐然,被后世尊为"《左传》功臣"。以下从多个角度分析其贡献及

东吴政权兴衰历程

三国杜预

东吴政权(229年—280年)是三国时期孙权建立的割据政权,其兴衰历程可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奠基与崛起(200年—229年)1. 孙策开拓江东(200年前后)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