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晋朝 >> 详情

殷浩书空咄咄

朝代:晋朝 | 时间:2025-07-28 | 阅读:8580次
历史人物 ► 殷浩

"殷浩书空咄咄"出自《晋书·殷浩传》,典出东晋名士殷浩被贬后的行为。这一典故不仅反映了魏晋时期士人的政治处境,也深刻体现了玄学清谈与政治斗争的关联性。

殷浩书空咄咄

从历史背景看,殷浩是东晋中期重要的政治人物,曾任扬州刺史、中军将军等职,属于典型的门阀士族代表。永和年间,他被桓温排挤免职,贬为庶人,徙居信安(今浙江衢州)。史载他"终日书空作'咄咄怪事'四字",这一行为有多重含义:

1. 政治失意的宣泄

"书空"指在空中虚划字形,是魏晋名士表达愤懑的特殊方式。相较于直接抨击时政,这种含蓄的表达既避免了风险,又保持了士族尊严。《世说新语·黜免》记载此事时特别强调殷浩"神意无忤",显示其外表平静下的激烈情绪。

2. 玄学思想的实践

"咄咄怪事"的感叹与当时流行的《周易》《老子》思想相关。"咄咄"出自《易经·说卦》"吁嗟咄咄",王弼注为"惊怪之辞"。殷浩作为清谈(曾与支遁探讨《才性论》),借经典语汇表达对荒诞现实的认知,展现"得意忘言"的玄学境界。

3. 士族政治的缩影

此事发生于永和八年(352年),正值桓温北伐失败后加紧集权的关键时期。殷浩作为颍川殷氏代表,其遭遇折射出门阀与皇权的矛盾。次年王羲之在《兰亭序》中"死生亦大矣"的感慨,与之形成时代互文。

4. 文化符号的演变

唐代李瀚《蒙求》将此事列为典故,宋代苏轼在《晁错论》中化用为"咄咄书空",明清时期更成为书画常见题材。现代心理学研究认为这类行为属于"象征性反抗",与魏晋服药、啸歌等共同构成特殊的心理防御机制。

值得补充的是,《晋书》记载殷浩晚年曾试图复出,但因写给桓温的信件中有"墓木已拱"之语再度遭贬,最终郁郁而终。其子殷仲堪后来成为东晋末年重要军阀,延续了家族的政治影响。这一典故的深层意义,在于揭示了中国传统社会中知识分子在权力场域的精神困境。

文章标签:

上一篇:姜维北伐的军事得失 | 下一篇:南朝宋齐梁陈政权更迭

谢玄淝水建功

晋朝谢玄

谢玄淝水建功指的是东晋名将谢玄在淝水之战中取得的辉煌胜利。这场战役发生于公元383年,是东晋与前秦之间的一场决定性战役。前秦皇帝苻坚率领号称百万

姚苌弑主建后秦

晋朝姚苌

姚苌弑主建后秦是中国历史上十六国时期的一个重要事件,展现了当时政权的频繁更迭与血腥权力斗争。 背景与起因 姚苌(330—394),羌族首领姚弋仲之子,

殷浩书空咄咄

晋朝殷浩

"殷浩书空咄咄"出自《晋书·殷浩传》,典出东晋名士殷浩被贬后的行为。这一典故不仅反映了魏晋时期士人的政治处境,也深刻体现了玄学清谈与政治斗争的关

荀勖考定音律

晋朝荀勖

荀勖考定音律是中国古代音乐史上的重要事件,主要发生在西晋时期。荀勖(约221—289年),字公曾,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是西晋著名的律学家、音乐

殷浩书空咄咄

晋朝殷浩

"殷浩书空咄咄"出自《晋书·殷浩传》,典出东晋名士殷浩被贬后的行为。这一典故不仅反映了魏晋时期士人的政治处境,也深刻体现了玄学清谈与政治斗争的关

殷浩北伐败绩羞

晋朝殷浩

殷浩北伐是东晋时期一场重要的军事行动,最终以惨败告终,成为东晋历史上的一次重大挫折。这次北伐的失败不仅使殷浩个人声誉受损,也对东晋的政局产生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