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唐朝 >> 详情

骆宾王讨武檄文

朝代:唐朝 | 时间:2025-05-26 | 阅读:9383次
历史人物 ► 骆宾王

骆宾王讨武檄文

骆宾王《讨武曌檄》的历史背景与文学价值

1. 历史背景

《讨武曌檄》是唐代文学家骆宾王于684年为起兵反对武则天称帝而撰写的政治檄文。当时武则天废黜唐中宗,改立睿宗,实际掌控朝政,引发部分李唐旧臣不满。以恢复李唐为名在扬州起兵,骆宾王作为幕僚撰写此文,旨在揭露武则天“僭越”之罪,号召天下响应。

2. 内容结构

- 开篇斥责武则天:以“伪临朝武氏者”直指其出身卑微(曾为太宗才人)与篡权之罪,强调其“秽乱春宫”“残害忠良”等行为。

- 宣扬正统性:称其“举义旗以清妖孽”,并列举军力之盛(“南连百越,北尽三河”)。

- 煽动舆论效果:名句“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利用高宗新丧之机,激发士人对李唐的同情。

3. 文学成就

- 骈文典范:全文工整,用典密集(如“霍子孟之不作,朱虚侯之已亡”),气势磅礴,被《古文观止》收录。

- 情感渲染力:通过强烈对比(武则天之恶与李唐之正)增强说服力,清人赞其“义正词严,千载下犹有生气”。

4. 后续影响

尽管兵败,但檄文流传甚广。传说武则天读至“入门见嫉,蛾眉不肯让人”时曾感叹:“宰相安得失此人?”可见其文采之震撼。后世将骆宾王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并称“初唐四杰”,此文亦成为古代檄文的标杆之作。

5. 争议与评价

部分史家认为文中对武则天的指责存在夸大(如“杀姊屠兄”),实为政治宣传需要。但不可否认,其文学价值远超政治实效,展现了唐代士人的气节与文风。

文章标签:檄文

上一篇:隋文帝杨坚建国 | 下一篇:安重诲权倾朝野

孟郊登科后春风

唐朝孟郊

登科后春风,是唐代诗人孟郊在进士及第后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全诗如下: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这首诗

唐朝的驿站体系

唐朝唐朝

唐朝的驿站体系是中国古代交通与信息传递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计严密、功能多元,为中央集权统治的高效运作提供了有力保障。以下从多个维度展开分

唐朝的民间信仰与崇拜

唐朝唐朝

唐朝的民间信仰与崇拜呈现出多元共生的特点,既继承了前代传统,又融合了外来文化,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信仰体系,主要表现如下: 一、自然崇拜与土地

唐代的园林与建筑风格

唐朝小雁塔

唐代的园林与建筑风格集中体现了当时社会的繁荣与开放,融合了中原传统与外来文化元素,形成气势恢宏、布局严谨的审美特征,在中国建筑史上具有承前启

骆宾王讨武檄文

唐朝骆宾王

骆宾王《讨武曌檄》的历史背景与文学价值1. 历史背景 《讨武曌檄》是唐代文学家骆宾王于684年为徐敬业起兵反对武则天称帝而撰写的政治檄文。当时武则天

骆宾王: 多才多艺的文人

唐朝骆宾王

骆宾王:多才多艺的文人骆宾王,字元夫,号孟春,是唐代著名文学家和政治家。他出生于洛阳,是洛阳人。在他的一生中,他展现了自己的多才多艺,不仅在文学、政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