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唐朝 >> 详情

骆宾王讨武檄文

朝代:唐朝 | 时间:2025-05-26 | 阅读:9383次
历史人物 ► 骆宾王

骆宾王讨武檄文

骆宾王《讨武曌檄》的历史背景与文学价值

1. 历史背景

《讨武曌檄》是唐代文学家骆宾王于684年为起兵反对武则天称帝而撰写的政治檄文。当时武则天废黜唐中宗,改立睿宗,实际掌控朝政,引发部分李唐旧臣不满。以恢复李唐为名在扬州起兵,骆宾王作为幕僚撰写此文,旨在揭露武则天“僭越”之罪,号召天下响应。

2. 内容结构

- 开篇斥责武则天:以“伪临朝武氏者”直指其出身卑微(曾为太宗才人)与篡权之罪,强调其“秽乱春宫”“残害忠良”等行为。

- 宣扬正统性:称其“举义旗以清妖孽”,并列举军力之盛(“南连百越,北尽三河”)。

- 煽动舆论效果:名句“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利用高宗新丧之机,激发士人对李唐的同情。

3. 文学成就

- 骈文典范:全文工整,用典密集(如“霍子孟之不作,朱虚侯之已亡”),气势磅礴,被《古文观止》收录。

- 情感渲染力:通过强烈对比(武则天之恶与李唐之正)增强说服力,清人赞其“义正词严,千载下犹有生气”。

4. 后续影响

尽管兵败,但檄文流传甚广。传说武则天读至“入门见嫉,蛾眉不肯让人”时曾感叹:“宰相安得失此人?”可见其文采之震撼。后世将骆宾王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并称“初唐四杰”,此文亦成为古代檄文的标杆之作。

5. 争议与评价

部分史家认为文中对武则天的指责存在夸大(如“杀姊屠兄”),实为政治宣传需要。但不可否认,其文学价值远超政治实效,展现了唐代士人的气节与文风。

文章标签:檄文

上一篇:隋文帝杨坚建国 | 下一篇:安重诲权倾朝野

孟浩然田园诗

唐朝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诗人之一,与王维并称“王孟”。他的田园诗以清新自然、恬淡悠远的风格著称,展现了唐代隐逸文人的生活理想

唐长安城的城市规划

唐朝长安

唐长安城是中国古代都城规划的典范,其布局体现了严格的礼制思想和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以下是其城市规划的主要特点及相关扩展知识:1. 方正对称的中轴线

房玄龄谋略安邦

唐朝房玄龄

房玄龄是唐初杰出的政治家、谋略家,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其治国方略对“贞观之治”的形成起到关键作用。他的谋略思想与实践主要体现在以下

唐代边疆民族的互动

唐朝唐朝

唐代边疆民族的互动是唐王朝统治者在政治、军事、文化等多方面与周边民族建立复杂关系的体现。这一互动过程既有和平交往,也有军事冲突,呈现出多层次

骆宾王讨武曌檄

唐朝骆宾王

骆宾王的《讨武曌檄》是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为徐敬业起兵反对武则天而撰写的一篇著名政治檄文,创作于公元684年(光宅元年)。这篇檄文以其犀利的文笔

骆宾王讨武檄文

唐朝骆宾王

骆宾王《讨武曌檄》的历史背景与文学价值1. 历史背景 《讨武曌檄》是唐代文学家骆宾王于684年为徐敬业起兵反对武则天称帝而撰写的政治檄文。当时武则天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