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宾王讨武曌檄
朝代:唐朝 | 时间:2025-07-07 | 阅读:8804次历史人物 ► 骆宾王
骆宾王的《讨武曌檄》是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为起兵反对武则天而撰写的一篇著名政治檄文,创作于公元684年(光宅元年)。这篇檄文以其犀利的文笔、强烈的批判性和煽动性成为中国古代檄文的典范之作。以下从多个角度展开分析:
一、历史背景
1. 武则天称制
唐高宗李治去世后,武则天以太后身份临朝称制,废黜中宗李显,改立睿宗李旦,实际掌控朝政。此举引发李唐宗室和部分官僚集团的强烈不满。
2. 起兵
英国公(李勣之孙)在扬州集结兵马,以“匡复李唐”为名起兵,骆宾王时任幕僚,负责起草檄文以争取舆论支持。
二、檄文内容核心
1. 批判武则天僭越
- 开篇直斥武则天“性非和顺,地实寒微”,强调其出身卑微且违背儒家。
- 列举“杀姊屠兄,弑君鸩母”等罪名(部分为夸大或虚构),塑造其“妖孽”形象。
2. 宣扬李唐正统性
- 强调唐朝“神器”不容篡夺,疾呼“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激发对李氏的忠诚。
3. 军事威慑与号召
- 夸大兵力(“南连百越,北尽三河”),并警告抵抗者将“玉焚昆山”。
三、文学价值与艺术特色
1. 骈文典范
全文以四六骈体写成,工整,用典密集(如“霍子孟之不作,朱虚侯之已亡”),兼具气势与韵律。
2. 情感煽动力
通过排比句式(如“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和反问手法,强化悲愤情绪,极具感染力。
3. 檄文传统的突破
突破单纯军事檄文的局限,融合政治宣言与道德审判,成为后世檄文的模板。
四、历史影响与后续
1. 起义失败
军队不足三个月即被武则天派兵镇压,骆宾王下落成谜(一说,一说逃亡为僧)。
2. 武则天的反应
据《新唐书》记载,武则天读檄文至“一抔之土未干”时,曾感叹:“宰相安得失此人!”侧面反映其文采的震撼力。
3. 后世评价
清代学者李兆洛将此文收入《骈体文钞》,赞其“慷慨激烈,气干云霄”。
五、史学争议
1. 檄文真实性
文中部分指控(如弑君)缺乏实证,可能为政治宣传需要而虚构。
2. 骆宾王的动机
有学者认为其参与起义更多因个人仕途失意(曾任侍御史却被贬),而非纯粹的“忠唐”思想。
扩展知识
檄文的传播作用:唐代檄文常通过驿传系统快速扩散,此文可能借助扬州漕运枢纽的地理优势广泛传播。
武则天政策应对:此次叛乱后,武则天进一步加强密告制度,并重用酷吏打击反对势力。
骆宾王的《讨武曌檄》不仅是一篇政治斗争文献,更是初唐文学与历史交汇的见证,其文采与争议至今为学者所热议。
文章标签:武曌檄
上一篇:隋朝皇帝的陵墓与陪葬 | 下一篇:徐铉南唐文坛领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