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五代十国 >> 详情

十国中的南平国简史

朝代:五代十国 | 时间:2025-07-06 | 阅读:4237次
历史人物 ► 朱温

南平国(924—963年),又称荆南或北楚,是五代十国时期割据荆南地区的政权,辖境大致包括今湖北荆州、宜昌一带,为十国中最弱小的政权之一。其兴衰历程如下:

十国中的南平国简史

一、背景

1. 地理与战略地位:南平地处江汉平原,控长江中游要冲,成为南北政权缓冲地带。因势力薄弱,采取“事大政策”,向中原王朝称臣纳贡以自保。

2. 高季兴奠基:后梁开平元年(907年),朱温任命高季兴为荆南节度使。924年后唐庄宗封其为南平王,正式立国,定都江陵(今荆州)。

二、统治历程

1. 高氏政权世系

- 高季兴(924—928年):重视水利与商贸,修筑江陵城防,利用长江水道发展转运贸易。

- 高从诲(928—948年):绰号“高赖子”,周旋于中原、南唐、后蜀之间,通过频繁改换依附对象维持生存。

- 高保融(948—960年):后周时期主动归附,受封荆南节度使,政权逐渐失去独立性。

2. 外交策略

- 朝贡体系:向中原王朝称臣,换取政治合法性。如高从诲先后向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上表称臣。

- 经济手段:以江陵为枢纽,对过境商旅课税,甚至扣押使者索取赎金(如截留南汉贡品),以此补充财政收入。

三、灭亡与影响

1. 宋初吞并:963年,宋太祖赵匡胤以“假道伐虢”之计,借征讨湖南张文表之机,迫使末主高继冲归降,南平不战而亡。

2. 历史评价

- 生存智慧:以灵活外交在强国夹缝中存续39年,堪称十国中的“袖珍政权”典范。

- 经济作用:江陵作为贸易中转站,促进了南北方物资交流,为宋代荆湖地区的开发奠定基础。

四、补充知识

文化贡献:高氏虽武人出身,但重视文教,江陵曾聚集南迁士人,保留部分唐代文献。

军事特点:兵力不足万人,依赖防御,曾以“火攻”击退南唐进攻(934年)。

考古发现:20世纪出土的南平墓葬(如高从诲墓)显示其宫廷沿用唐制,但规模简朴,反映国力有限。

文章标签:南平国

上一篇:皮日休诗文革新 | 下一篇:范仲淹新政始末

冯道:历仕五朝的宰相

五代十国冯道

冯道(882年-954年),字可道,号长乐老,瀛州景城(今河北沧州)人,是中国历史上极具争议的政治家,以历仕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及契丹五朝而闻名,

张全义洛阳复民生

五代十国资治通鉴

张全义(852—926)是五代十国时期后梁、后唐的重要将领和行政官员,任河南尹期间(888—926)主持洛阳地区近40年的重建与治理,其恢复民生的事迹体现在以下

十国中的南平国简史

五代十国朱温

南平国(924—963年),又称荆南或北楚,是五代十国时期割据荆南地区的政权,辖境大致包括今湖北荆州、宜昌一带,为十国中最弱小的政权之一。其兴衰历程

王彦章铁枪扬名

五代十国王彦

王彦章(863―923),字贤明,五代时期后梁名将,以骁勇善战和善用铁枪著称,时人称"王铁枪"。其事迹在《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均有记载,是五代军事史上

十国中的南平国简史

五代十国朱温

南平国(924—963年),又称荆南或北楚,是五代十国时期割据荆南地区的政权,辖境大致包括今湖北荆州、宜昌一带,为十国中最弱小的政权之一。其兴衰历程

徐温掌控南吴朝政

五代十国朱温

徐温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吴政权的重要权臣,其掌控朝政的过程体现了乱世中藩镇武将通过权谋逐步集权的典型路径。以下从多个维度分析徐温的执政:一、权力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