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道:历仕五朝的宰相
朝代:五代十国 | 时间:2025-07-06 | 阅读:6990次历史人物 ► 冯道
冯道(882年-954年),字可道,号长乐老,瀛州景城(今河北沧州)人,是中国历史上极具争议的政治家,以历仕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及契丹五朝而闻名,共侍奉十位皇帝,始终位居高位,尤其在宰相位上表现出罕见的政治韧性。他的生平折射出五代十国时期政权更迭的乱世特征,也引发后世对其“政治操守”的长期争论。
一、政治生涯的核心特质
1. 务实主义的生存哲学
冯道的为官之道根植于五代军阀混战的特殊背景。面对“天子宁有种耶?兵强马壮者为之尔”的乱局(《新五代史·安重荣传》),他选择以维系政权运转为首要目标。在汴州节度使张全义幕府初露锋芒后,其行政能力得到后唐明宗李嗣源赏识,开启了中枢仕途。他主张“但教方寸无诸恶,虎狼丛中也立身”(《荣枯鉴》),这种实用主义态度使其在每次政权更替时都能通过为新统治者编纂典章、主持礼仪等方式保留政治资本。
2. 文治能力的不可替代性
在武人当道的时代,冯道凭借三大优势立足:
- 典章制度专家:主持修订《同光律令统类》,为缺乏治国经验的沙陀政权建立行政框架。
- 文化象征意义:牵头雕印《九经》(儒家经典最早的官刻版本),在文化断层期维系中原正统。
- 民生能力:后晋灭唐时劝阻契丹屠城,后周时建议周世宗减免江南税赋,显示出对民生的关注。
二、历史评价的分歧焦点
1. 传统史家的道德批判
欧阳修在《新五代史》中痛斥其“不知廉耻”,司马光则指其“奸臣之尤”。这种批评基于儒家“忠臣不事二主”的标准,尤其针对冯道在契丹扶植的后晋政权中任太傅,以及为辽太宗耶律德光拟定汉化政策的经历。
2. 现代研究的重新审视
当代学者如王永平等指出,冯道实际践行了“士以天下为己任”的理念。在镇州之战中力阻契丹屠杀汉人,晚年劝阻周世宗亲征北汉避免军事冒险(虽未被采纳),显示其乱世中的底线思维。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认为,其行为本质是“以妥协求存续”的弱势文明生存策略。
三、政治行为的深层逻辑
1. 制度性忠诚的早期实践
冯道刻意淡化个人政治立场,强调对“朝廷”而非特定君主的效忠。他创立“长乐老”自号,编纂《长乐老自叙》,系统阐述“臣道”理论,主张官员应为国家机器服务而非效忠某一姓氏。这种思想实为宋代“与士大夫治天下”理念的先声。
2. 文化延续的关键角色
在“白马之祸”等士族清洗事件后,冯道保护朱温诛杀唐朝官员时藏书千卷的家族,主持国子监刻书工程,使五代成为印刷术飞跃期。其门生范质后来成为北宋制度奠基者,间接影响“文人治国”传统的重建。
四、历史语境下的再评价
五代政权平均寿命仅10余年,冯道73岁的人生跨越整个动荡期。同时代武将出身的宰相多死于兵变(如桑维翰),而文官系统的相对稳定恰得益于冯道等职业官僚的中立化运作。南宋洪迈《容斋随笔》记载其“门无私人,俸禄悉赈乡里”,私德瑕疵较少。从文明延续视角看,其在极端环境下维持政府基本功能的行为,或许比简单的气节评判更具历史复杂性。
文章标签:宰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