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五代十国 >> 详情

张全义洛阳复民生

朝代:五代十国 | 时间:2025-07-06 | 阅读:9162次
历史人物 ► 资治通鉴

张全义(852—926)是五代十国时期后梁、后唐的重要将领和行政官员,任河南尹期间(888—926)主持洛阳地区近40年的重建与治理,其恢复民生的事迹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张全义洛阳复民生

1. 战后废墟重建

洛阳历经黄巢之乱(875—884)、秦宗权之乱(885—889)的反复破坏,城邑残破,人口锐减至不足百户。张全义到任后,招募流民返乡,分发耕牛、种子,组织修复房屋、官署、道路。他以身作则,"亲率部众葺庐舍"(《旧五代史》),仅数年便恢复唐代洛阳城的基本格局。

2. 农业经济复苏

实施"屯田制"与轻徭薄赋政策:

将无主荒地分配给农民,免租税三年,后续仅收十之一二的低税率;

推广区田法(汉代抗旱耕作法),提高单产;

修复隋唐水利系统,疏浚汴渠、伊洛河渠系,灌溉面积恢复至万顷以上。

至后唐同光初年(923年),洛阳周边已出现"桑麻蔚然,野无旷土"的景象(《资治通鉴》)。

3. 手工业与商业振兴

重建市场体系:

在南市、北市旧址恢复官营作坊,重振丝绸、陶瓷生产;

减免商税,吸引河北、江淮商人返洛贸易;

重修驿站网络,使洛阳重新成为北方物流枢纽。出土的洛阳五代瓷器、钱币(如开平通宝)印证了经济复苏。

4. 社会秩序再造

推行保甲制,以"五家为保"联防盗贼;

严惩贪腐,史载其"吏有受贿百钱者必杀";

设立义仓赈济灾荒,895年旱灾时开仓救活数万人。

5. 文化教育延续

尽管战乱导致典籍散佚,张全义仍:

修复国子监,延聘儒士讲授经学;

支持佛教寺院重建,如重修白马寺部分建筑;

资助雕版印刷,使洛阳成为五代时期重要文化中心之一。

历史局限与评价

张全义的治理依赖个人威望而非制度创新,其子张继业未能延续政策,后唐庄宗灭梁后洛阳再度衰落。但其治理实践为北宋初年洛阳复兴奠定基础,欧阳修评其"虽出于武夫,而能恤民病"(《新五代史》)。考古发现的五代洛阳水渠遗址、含嘉仓城扩建痕迹均佐证其治理成效。

文章标签:

上一篇:杨贵妃与开元盛世轶事 | 下一篇:王禹偁的直言风骨

五代时期的绘画艺术

五代十国黄居寀

五代时期的绘画艺术是中国绘画史上的重要转折阶段,上承唐代雍容华贵的宫廷画风,下启宋代文人画的蓬勃发展。这一时期因政权分裂(中原五代与十国并存

冯道:历仕五朝的宰相

五代十国冯道

冯道(882年-954年),字可道,号长乐老,瀛州景城(今河北沧州)人,是中国历史上极具争议的政治家,以历仕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及契丹五朝而闻名,

张全义洛阳复民生

五代十国资治通鉴

张全义(852—926)是五代十国时期后梁、后唐的重要将领和行政官员,任河南尹期间(888—926)主持洛阳地区近40年的重建与治理,其恢复民生的事迹体现在以下

十国中的南平国简史

五代十国朱温

南平国(924—963年),又称荆南或北楚,是五代十国时期割据荆南地区的政权,辖境大致包括今湖北荆州、宜昌一带,为十国中最弱小的政权之一。其兴衰历程

张全义洛阳复民生

五代十国资治通鉴

张全义(852—926)是五代十国时期后梁、后唐的重要将领和行政官员,任河南尹期间(888—926)主持洛阳地区近40年的重建与治理,其恢复民生的事迹体现在以下

何稠巧匠制舆服

隋朝资治通鉴

何稠是隋代著名的工艺家与建筑家,其技艺在《隋书·列传第三十九》中有明确记载,他以精通织造、舆服制度及机械制造著称,尤其擅长将西域工艺与中原传统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