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南北朝 >> 详情

鸠摩罗什译佛经

朝代:南北朝 | 时间:2025-08-03 | 阅读:4124次
历史人物 ► 长安

鸠摩罗什(344-413年,一说350-409年)是中国佛教史上最重要的译经家之一,其译经活动对汉传佛教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作为龟兹国(今新疆库车)人,他精通梵文、西域诸语及汉语,在后秦时期被姚兴迎请至长安(今西安),组织规模宏大的译场,系统翻译佛经。现将鸠摩罗什译经的主要史实与贡献分述如下:

鸠摩罗什译佛经

一、译经背景与条件

1. 时代背景:公元4-5世纪,中原佛教处于理论建构关键期,但早期汉译佛经多存在“格义佛教”的附会现象,译质量参差不齐。鸠摩罗什的出现弥补了这一缺陷。

2. 语言优势:其父为天竺贵族,母为龟兹王妹,自幼习梵语、犍陀罗语及西域方言,后精研汉语,具备跨文化翻译的罕见资质。

3. 皇家支持:后秦君主姚兴为其设立逍遥园译场,召集僧肇、僧叡等八百余僧众参与,开创国家主导的规模化译经模式。

二、译经特点

1. 革新翻译方法

- 首创"共译"制度:由梵僧口诵,汉僧笔录润色,再经集体讨论定稿

- 突破直译局限:采用“意译”原则,注重传达佛经精髓而非字句对应

- 确立翻译规范:提出“不失其旨”与“文质兼备”的标准

2. 语言成就

- 创造性地将梵文语法转化为符合汉语文习惯的表达

- 确立“般若”“涅槃”“法身”等关键术语的汉语标准译法

- 译文兼具文学性与哲理性,如《金刚经》译本成为汉语文学经典

三、主要译作及其影响

1. 般若经典

-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大品般若):首次系统传入大乘空宗思想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奠定中国禅宗理论基础,现存最早为敦煌出土402年写本

2. 中观论典

- 《中论》《百论》《十二门论》 :确立三论宗根本典籍

- 《大智度论》:百万言巨著,开创佛教百科全书式注释传统

3. 其他重要经典

- 《妙法莲华经》:影响天台宗核心教义

- 《阿弥陀经》:净土宗根本经典之一

- 《维摩诘经》:推动佛教中国化与士大夫佛教发展

四、历史意义

1. 教理层面:系统性传入龙树中观学说,纠正早期佛教对“空”义的误解,为大乘佛教在中国扎根奠定理论基础。

2. 文化层面:其译本中约200个新造词汇(如“世界”“因果”“刹那”)融入汉语体系,深刻影响中国哲学话语。

3. 译经范式:确立的译场制度为玄奘等后来者继承,现存《出三藏记集》详细记载其译经程序与参与人员。

据《高僧传》记载,鸠摩罗什临终前发愿:“若所传无谬者,当使焚身之后舌不焦烂。”其荼毗后果然舌根不坏,成为佛教史著名典故。现有西安草堂寺(原名逍遥园)保留其舍利塔,塔身铭文记载了译经事迹。其译本至今仍为汉传佛教寺院通行版本,尤以《金刚经》“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等偈颂广为传诵。

文章标签:

上一篇:晋朝农业技术的进步 | 下一篇:元胄护卫文帝

鸠摩罗什译佛经

南北朝长安

鸠摩罗什(344-413年,一说350-409年)是中国佛教史上最重要的译经家之一,其译经活动对汉传佛教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作为龟兹国(今新疆库车)人,他

宋齐梁陈的更替内幕

南北朝萧衍

南朝宋、齐、梁、陈的更替是门阀政治衰落与寒门崛起的缩影,其内幕涉及军事政变、宗室相残、权臣操控等多重因素。以下从各朝代更迭的逻辑链条展开分析

南北朝家族联姻现象研究

南北朝刘义隆

南北朝时期(420-589年)是中国历史上政权分裂、社会动荡的特殊阶段,南北对峙的政治格局促使家族联姻成为重要的政治和社会现象。这一时期的联姻不仅是个

南北朝时期政治制度演变

南北朝宇文泰

南北朝时期(420—589年)是中国历史上政治制度剧烈演变的阶段,南北政权在分裂中相互影响,形成了独特的制度特点。以下是其主要演变脉络和相关知识点:

鸠摩罗什译佛经

南北朝长安

鸠摩罗什(344-413年,一说350-409年)是中国佛教史上最重要的译经家之一,其译经活动对汉传佛教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作为龟兹国(今新疆库车)人,他

长安城的世界地位

唐朝长安

长安城(今西安)作为中国历史上多个王朝的都城,尤其是汉唐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其世界地位在历史上极为显赫,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政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