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元朝 >> 详情

萨都剌边塞诗人

朝代:元朝 | 时间:2025-08-11 | 阅读:7598次
历史人物 ► 色目人

萨都剌(1272-1340),字天锡,号直斋,元代著名诗人、书画家,回族,祖籍西域,后定居雁门(今山西代县)。他是元代的代表人物之一,其作品融合了北方游牧文化与中原诗歌传统,以雄浑豪放的风格著称。

萨都剌人

1. 生平背景与时代特征

萨都剌生于元代大一统时期,其时疆域辽阔,民族交融频繁。他早年游历广泛,曾在江南、大都(今北京)、西北等地任职,亲历边塞风光与社会变迁。其家族背景(西域穆斯林)与多元文化经历,使他的诗歌兼具胡风汉韵的特色。

2. 的主题与风格

- 雄奇壮美的自然描写:如《上京即事》描绘漠北草原风光,“牛羊散漫落日下,野草生香乳酪甜”,语言简练而意境开阔。

- 战争与戍边情怀:部分作品反映戍边将士的艰辛,如《过居庸关》中“石头荦确行人稀,俯仰千年事已非”,隐含对历史沧桑的感慨。

- 民族融合的独特视角:作为色目人,他的诗中常流露对中原文化与边疆风物的双重认同,例如《赠蒙古御史》体现蒙汉文化交流。

3. 艺术成就与创新

- 七言绝句的突破:萨都剌擅用七绝,语言明快而意象新奇,如《芙蓉曲》以江南水乡为题材,却赋予人的豪气。

- 书画与诗歌的结合:他兼工书法绘画,擅画墨竹,诗作中常融入画面感,如“远山如黛水如蓝”,体现诗画相通的审美。

4. 历史评价与影响

明代胡应麟称其诗“沉郁顿挫,有少陵遗风”,清代《四库全书》收录其《雁门集》,赞其“才力雄健”。他的创作不仅丰富了元代诗坛,也为后世提供了多元文化交融的范例。

萨都剌的诗歌是元代多民族文学的重要遗产,其边塞题材既延续了唐代高适岑参的传统,又因时代与身份的特殊性展现出新的风貌,成为研究元代社会与文化互动的重要文本。

文章标签:

上一篇:宋元易代之际史 | 下一篇:明朝商业贸易与商业城市发展

萨都剌边塞诗人

元朝色目人

萨都剌(1272-1340),字天锡,号直斋,元代著名诗人、书画家,回族,祖籍西域,后定居雁门(今山西代县)。他是元代边塞诗的代表人物之一,其作品融合了

张养浩赈灾关中

元朝张养浩

张养浩赈灾关中是元代一次重要的救灾行动,展现了传统中国官僚体系中的赈灾机制与儒臣担当。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人,是元代著名文学

元末红巾军起义爆发

元朝韩山童

元末红巾军起义是中国14世纪中叶爆发的重大农民起义,标志着元朝统治的崩溃和朱元璋建立明朝的历史转折。以下是基于史实的详细分析: 一、起义背景1. 元

元代火器技术的发展应用

元朝至正

元代火器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在中国军事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这一时期的火器在继承宋代技术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并在战争中实战化,对后世影响深远。以下是

萨都剌边塞诗人

元朝色目人

萨都剌(1272-1340),字天锡,号直斋,元代著名诗人、书画家,回族,祖籍西域,后定居雁门(今山西代县)。他是元代边塞诗的代表人物之一,其作品融合了

亦黑迷失出使

元朝色目人

亦黑迷失是元代著名的航海家与外交使臣,曾多次奉命出使东南亚及南亚地区,其事迹在《元史》和元代文献中有明确记载。他的航海活动不仅体现了元代中外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