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逊火烧连营
朝代:三国 | 时间:2025-05-17 | 阅读:5188次历史人物 ► 陆逊
陆逊火烧连营是三国时期东吴与蜀汉之间的一场重要战役,发生在公元222年的夷陵之战中。此战是陆逊作为东吴统帅的成名之战,也是刘备一生中最大的军事失败之一。以下是关于此战的详细分析:
1. 战役背景
刘备为报关羽之仇,于公元221年称帝后,不顾诸葛亮、赵云等人的劝阻,亲率大军伐吴。蜀军初期势如破竹,占领秭归等地,深入吴境数百里。东吴孙权为应对蜀军攻势,任命年轻的陆逊为大都督,统兵抵御。
2. 陆逊的战术选择
陆逊采取“以逸待劳”的策略,主动放弃大片土地,将兵力收缩至夷陵(今湖北宜昌)一带。他观察到蜀军沿长江两岸扎营,连营数百里,兵力分散且补给困难,决定采取火攻战术。陆逊命吴军将士手持茅草,趁夜突袭蜀军营寨,顺风放火。火势迅速蔓延,蜀军大乱,陆逊随即发动总攻。
3. 战役结果
蜀军损失惨重,《三国志》记载“死者数万”,刘备仅率少数残兵退守白帝城。此战彻底粉碎了刘备收复荆州的计划,也导致蜀汉国力大损。刘备因战败忧愤成疾,次年病逝于白帝城。
4. 战术分析
地形利用:陆逊充分利用长江沿岸狭窄的地形,限制蜀军展开。
心理战:初期避战使蜀军轻敌,刘备误判吴军怯战。
火攻时机:选择夏季东南风盛行时发动火攻,火借风势,效果极佳。
后勤打击:蜀军补给线过长,陆逊通过火攻彻底摧毁其后勤体系。
5. 历史影响
三国鼎立格局固化:吴蜀联盟破裂,后虽重修于好,但再难恢复赤壁之战前的紧密关系。
陆逊地位提升:此战后陆逊成为东吴军事核心,后官至丞相。
蜀汉战略转向:诸葛亮此后坚持“联吴抗魏”,北伐均以曹魏为目标。
6. 延伸知识
连营战术并非刘备首创,但数百里连营在山区确属兵家大忌,曹操曾评价“包原隰险阻而为军者,为敌所擒”。
现古在湖北宜昌发现多处疑似古战场遗迹,出土的焦土层与文献记载的火攻可相互印证。
《三国志》与《资治通鉴》对战役细节记载略有差异,裴松之注引《吴录》提到陆逊曾派小股部队多次试探蜀军防御弱点。
文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