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三国 >> 详情

陆逊火烧连营

朝代:三国 | 时间:2025-05-17 | 阅读:5188次
历史人物 ► 陆逊

陆逊火烧连营是三国时期东吴与蜀汉之间的一场重要战役,发生在公元222年的夷陵之战中。此战是陆逊作为东吴统帅的成名之战,也是刘备一生中最大的军事失败之一。以下是关于此战的详细分析:

陆逊火烧连营

1. 战役背景

刘备为报关羽之仇,于公元221年称帝后,不顾诸葛亮赵云等人的劝阻,亲率大军伐吴。蜀军初期势如破竹,占领秭归等地,深入吴境数百里。东吴孙权为应对蜀军攻势,任命年轻的陆逊为大都督,统兵抵御。

2. 陆逊的战术选择

陆逊采取“以逸待劳”的策略,主动放弃大片土地,将兵力收缩至夷陵(今湖北宜昌)一带。他观察到蜀军沿长江两岸扎营,连营数百里,兵力分散且补给困难,决定采取火攻战术。陆逊命吴军将士手持茅草,趁夜突袭蜀军营寨,顺风放火。火势迅速蔓延,蜀军大乱,陆逊随即发动总攻。

3. 战役结果

蜀军损失惨重,《三国志》记载“死者数万”,刘备仅率少数残兵退守白帝城。此战彻底粉碎了刘备收复荆州的计划,也导致蜀汉国力大损。刘备因战败忧愤成疾,次年病逝于白帝城。

4. 战术分析

地形利用:陆逊充分利用长江沿岸狭窄的地形,限制蜀军展开。

心理战:初期避战使蜀军轻敌,刘备误判吴军怯战。

火攻时机:选择夏季东南风盛行时发动火攻,火借风势,效果极佳。

后勤打击:蜀军补给线过长,陆逊通过火攻彻底摧毁其后勤体系。

5. 历史影响

三国鼎立格局固化:吴蜀联盟破裂,后虽重修于好,但再难恢复赤壁之战前的紧密关系。

陆逊地位提升:此战后陆逊成为东吴军事核心,后官至丞相

蜀汉战略转向:诸葛亮此后坚持“联吴抗魏”,北伐均以曹魏为目标。

6. 延伸知识

连营战术并非刘备首创,但数百里连营在山区确属兵家大忌,曹操曾评价“包原隰险阻而为军者,为敌所擒”。

现古在湖北宜昌发现多处疑似古战场遗迹,出土的焦土层与文献记载的火攻可相互印证。

《三国志》与《资治通鉴》对战役细节记载略有差异,裴松之注引《吴录》提到陆逊曾派小股部队多次试探蜀军防御弱点。

文章标签:

上一篇:萧何月下追韩信 | 下一篇:阮咸琵琶传妙音

三国地图变迁考

三国三国

三国时期(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政权割据与疆域变动的典型阶段,其地图变迁主要体现在魏、蜀、吴三国的疆域争夺、行政区划调整以及边境势力的消长

于禁降蜀屈膝辱

三国于禁

于禁降蜀屈膝辱一事,主要涉及三国时期曹魏名将于禁在襄樊之战中的坎坷经历,需结合史料辩证分析。以下是基于《三国志》《资治通鉴》等史籍的客观解读

官渡之战的影响

三国刘表

官渡之战(200年)是东汉末年曹操与袁绍之间的战略决战,对三国格局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其具体影响可归纳为以下几点:1. 北方统一的基础确立 曹操以少

袁绍官渡败绩恨

三国袁绍

袁绍在官渡之战中的败绩堪称其军事生涯的转折点,此战的失利不仅导致河北霸业崩解,更暴露了其战略决策与集团内部的深层次问题。以下从多个维度解析袁

吴国陆逊的军事才能

三国陆逊

陆逊是三国时期东吴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其军事才能展现出深远的战略眼光和卓越的战术智慧,在吴国存亡关键阶段发挥了决定性作用。以下结合史实详述

陆逊夷陵之战火攻细节

三国陆逊

陆逊夷陵之战的火攻细节主要源自《三国志·吴书·陆逊传》等史料,以下是关键史实分析:1. 战前形势 公元222年,刘备为报关羽之仇率军东征,连营七百里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