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三国 >> 详情

陆逊夷陵之战火攻细节

朝代:三国 | 时间:2025-06-22 | 阅读:4233次
历史人物 ► 陆逊

陆逊夷陵之战的火攻细节主要源自《三国志·吴书·陆逊传》等史料,以下是关键史实分析:

陆逊夷陵之战火攻细节

1. 战前形势

公元222年,刘备为报关羽之仇率军东征,连营七百里至夷陵(今湖北宜昌)。吴军主帅陆逊采取避其锋芒的策略,坚守不出,待蜀军疲惫。

2. 火攻时机选择

- 季节因素:夏季气候炎热干燥,蜀军以木栅结营,且营地多设于山林间,易燃物集中。

- 蜀军懈怠:长期对峙后,蜀军士气低落,刘备为避暑将移驻陆地,进一步暴露营地弱点。

3. 火攻战术执行

- 纵火手段:吴军分持茅草火炬,顺风点火,同时多路突击。据载吴军“持茅以火攻拔之”,火势借助风势迅速蔓延。

- 协同作战:朱然率军突破蜀军前锋,韩当徐盛等将领分路夹击,切断蜀军退路。

4. 蜀军溃败关键

- 火攻引发连锁反应,蜀军营寨首尾难顾,兵力分散导致指挥瘫痪。《三国志》提到“备军尽殁,土崩瓦解”。

- 刘备退守马鞍山(今宜昌西北),遭陆逊集中兵力围攻,最终仅率残部突围至白帝城

5. 战役影响

- 此战确立陆逊军事家地位,巩固东吴对荆州的控制,形成三国鼎立稳定格局。

- 刘备次年病逝,诸葛亮调整战略重启吴蜀联盟。

扩展知识

火攻在三国时期屡见不鲜(如赤壁之战),但陆逊创新性地将火攻与山地地形结合。

蜀军连营战术实为被动选择:长江三峡地形狭窄,兵力难以展开,刘备试图以数量优势弥补地势劣势,反被陆逊利用。

资治通鉴》补充称吴军火攻前曾小规模试探,确认蜀军防御漏洞后发动总攻。

此战体现陆逊“后发制人”的军事思想,亦被后世视为以弱胜强的经典战例。

文章标签:

上一篇:司马迁著《史记》 | 下一篇:愍帝司马邺

刘备的仁德之心

三国刘备

刘备的仁德之心在历史上有着深刻的体现,其形象虽经《三国志》与《三国演义》的艺术加工有所差异,但核心特质始终围绕“仁政爱民”展开。以下是基于史

典韦死守辕门

三国典韦

典韦死守辕门的故事源自《三国演义》,但历史上真实的记载较为简略,主要见于《三国志·魏书·典韦传》。以下是基于史实的分析和延伸:1. 历史背景 建

赵云:常胜将军的勇武风采

三国赵云

赵云,字子龙,常山真定(今河北正定)人,三国时期蜀汉名将,以忠勇善战著称,被后世尊称为“常胜将军”。其勇武风采在正史《三国志》与演义《三国演

三国文化繁荣与传承

三国三国

三国文化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繁荣与传承体现在多个维度,既有历史文献的记载,也有文学艺术的演绎,更有民间信仰和现代文化产业的再创造

汉末瘟疫对局势影响

三国陆逊

汉末瘟疫对局势的影响深远且复杂,其爆发性与持续性加速了社会的崩溃,并直接参与塑造了三国鼎立的格局。以下是具体分析: 1. 人口锐减与社会经济瓦解东

陆逊夷陵破蜀军

三国陆逊

东吴名将陆逊在夷陵之战中以弱胜强击败蜀汉大军,是三国时期重要的战略转折点。此战发生于公元222年(吴黄武元年,蜀章武二年),背景是刘备为报关羽之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