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汉朝 >> 详情

萧何月下追韩信

朝代:汉朝 | 时间:2025-05-17 | 阅读:5774次
历史人物 ► 萧何

萧何月下追韩信”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典故,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展现了萧何识才、惜才的远见,以及韩信在楚汉争霸中的关键作用。以下是基于史实的详细分析:

萧何月下追韩信

1. 事件背景

韩信早期不得志:韩信最初投奔项羽,仅任低级军官(郎中),多次献策未被采纳。转投刘邦后,仍未被重用,仅担任管理粮仓的小官(连敖),后因犯法险些被处斩,被夏侯婴救下并推荐给刘邦,但仍未获重用。

刘邦入汉中后的困境:公元前206年,刘邦受封汉王,领地偏僻(汉中、巴蜀),部下多为东方人,思乡逃亡者甚众。韩信见刘邦不重用自己,也选择离开。

2. 萧何追韩信的经过

萧何的举荐与刘邦的忽视:萧何曾多次向刘邦推荐韩信,但刘邦认为韩信“跨下之辱”的出身不足为奇才。韩信逃亡当夜,萧何闻讯未及禀报刘邦,亲自骑马追赶,民间传说“月下追韩信”由此而来,但《史记》未明确记载具体时间。

萧何的劝说:萧何向刘邦强调,韩信是“国士无双”,若刘邦志在天下,非用韩信不可。他警告:“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可与计事者。”

3. 结果与影响

刘邦拜将:刘邦最终采纳建议,设坛场,以隆重仪式拜韩信为大将(非“大将军”,《史记》原文为“大将”)。韩信随后提出“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策,助刘邦还定三秦。

韩信的军事贡献:韩信独立指挥了灭魏、破代、平赵、降燕、伐齐等一系列战役,尤其在垓下之战中围歼项羽,奠定汉朝基业。

4. 历史争议与细节补充

追韩信的地点:后世推测可能发生在汉中至褒斜道一带,但具体路线无考。

萧何的动机:除惜才外,萧何作为刘邦的丞相,需平衡政权中沛县集团与外来人才的关系,韩信的加入增强了刘邦阵营的多样性。

韩信的悲剧结局:刘邦称帝后猜忌韩信,最终由萧何设计诱杀韩信,留下“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典故。

5. 历史意义

这一事件体现了楚汉时期人才流动的特点,以及“得人才者得天下”的规律。萧何的识人之明与刘邦的用人魄力,成为后世管理者借鉴的典范。韩信的军事才能虽卓越,但缺乏政治韬略,其命运也反映了功高震主的隐患。

文章标签:

上一篇:秦军军事训练方法 | 下一篇:陆逊火烧连营

汉少帝短暂在位

汉朝刘宏

汉少帝是指东汉时期的两位幼年皇帝:刘辩(汉少帝刘辩)和刘协(汉献帝刘协的前期称号)。他们的在位时间均较短,且处于东汉末年政局动荡、宦官外戚专

刘盆子赤眉称帝

汉朝刘盆子

刘盆子是西汉末年赤眉军拥立的傀儡皇帝,其称帝过程反映了新莽末年至东汉初年农民起义的复杂政局。以下是基于《后汉书》《资治通鉴》等史料的详细解析

汉朝法律体系的完善与《九章律》

汉朝九章

汉朝法律体系的完善与《九章律》汉朝的法律体系在中国古代法制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尤其在汉初至汉武帝时期,通过继承秦制、结合社会需求逐步

桥玄清廉誉满朝

汉朝梁冀

桥玄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清官,以清廉刚正闻名于世。他出身于梁国睢阳(今河南商丘)的士族家庭,自幼聪慧好学,成年后步入仕途。桥玄为官时,以廉洁自律

萧何与秦末局势

秦朝萧何

萧何是秦末汉初重要的政治家与治国能臣,其政治生涯与秦末局势的演变紧密交织。作为刘邦集团的核心谋士,萧何的作为对汉朝的建立起到了关键作用。以下

萧何月下追韩信的佳话

汉朝萧何

萧何月下追韩信是西汉开国历史中的著名典故,典出《史记·淮阴侯列传》。该事件发生于公元前206年,当时刘邦被封为汉王,退守汉中,而韩信因未被重用初欲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