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国商路与海外贸易
朝代:五代十国 | 时间:2025-07-18 | 阅读:9696次历史人物 ► 广州
十国商路与海外贸易是中国古代经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体现在五代十国(907—979年)这一分裂时期。尽管中原政权更迭频繁,但割据政权为维持经济活力,反而更加注重商业与海外贸易,形成了多条重要的陆上与海上商路。以下是具体分析:
一、十国时期的陆上商路
1. 丝绸之路的延续
西北地区的归义军(沙州)、甘州回鹘等势力控制河西走廊,仍维持与西域、中亚的贸易。敦煌文书显示,河西商人将丝绸、瓷器运往中亚,换取玉石、香料。中原的丝织品通过河西走廊进入回鹘汗国,再转销西亚。
2. 西南茶道
南汉、前蜀、后蜀通过云南与吐蕃进行茶马贸易。四川的蜀锦、茶叶经大理输往吐蕃,换取战马。《蛮书》记载,南诏(大理前身)商人将东南亚象牙转售至成都。
3. 南北跨境贸易
吴越、南唐与中原五代政权虽对峙,但民间商队仍通过淮河、长江水道货物,如吴越的越窑青瓷经泗州运往汴梁。
二、海上贸易的突破性发展
1. 南方港口的崛起
- 广州:南汉政权延续唐代市舶司制度,阿拉伯商人 Ibn Khordadbeh 记载广州是“东方第一大港”,出口陶瓷、铜钱,进口乳香、。
- 明州(宁波):吴越国专设“博易务”,越窑秘色瓷由此运往日本、高丽。日本《入唐求法巡礼行记》提到明州商船频繁往来。
- 泉州:闽国时期初具规模,到宋代成为“东方第一大港”的雏形。
2. 远洋航线拓展
阿拉伯地理学家 Mas'udi 指出,中国商船已航至苏门答腊,与三佛齐(室利佛逝)进行中转贸易。沉船证据(如印尼黑石号)证实唐代晚期已有大规模陶瓷出口。
3. 贸易商品结构
- 出口:越窑青瓷、邢窑白瓷、丝绸、茶叶、铜镜(高丽、日本贵族墓葬常见)。
- 进口:东南亚香料(胡椒、龙脑)、波斯玻璃、伊斯兰钴料(用于青花瓷雏形)、非洲象牙(南汉刘氏墓葬出土)。
三、政权对贸易的管控与竞争
1. 税收制度
南唐设“榷货务”对商人课税,吴越国减免海商赋税以吸引外商。闽国王审知“招来海中蛮夷商贾”,泉州因此繁荣。
2. 技术输出与文化交流
吴越的雕版印刷术通过商路传入高丽,促进佛教典籍传播;阿拉伯商人将中国造纸术西传至撒马尔罕。
3. 军事与贸易的交织
荆南高氏政权以江陵为中心,对过境长江商船征收“帆脚钱”,年获利数十万贯,支撑其小国生存。
四、历史影响
十国贸易奠定了宋代市舶司体系的基础,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直接催生了南宋“国库仰赖海舶”的局面。考古发现(如广东阳代沉船)证明,十国时期的贸易网络为后来“海上陶瓷之路”奠定规模。此外,东南沿海的贸易传统促使这些地区在宋元时期成为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关键支点。
文章标签:
上一篇:唐代的占星术与天文历法 | 下一篇:水浒传历史原型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