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汉朝 >> 详情

十常侍之乱爆发

朝代:汉朝 | 时间:2025-07-18 | 阅读:7276次
历史人物 ► 张让

十常侍之乱是东汉晚期(约公元189年)爆发的一场重大政治动乱,标志着东汉王朝中央权力体系的彻底崩溃,直接引发了董卓进京和三国时代的开端。以下是历史背景、事件经过及其影响的详细分析:

十常侍之乱爆发

一、历史背景与十常侍集团的形成

1. 宦官专权的积累

东汉中后期,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汉桓帝时期,宦官单超等五人因诛杀外戚梁冀有功被封侯,开启宦官集团干预朝政的先例。至汉灵帝时期,以张让赵忠为首的十二名宦官(史称“十常侍”,实际人数或为虚指)掌控朝政,他们操纵皇帝、卖官鬻爵,甚至自称“张常侍是我父”。

2. 皇权依赖与腐败

汉灵帝昏庸无能,称“张常侍是我公,赵常侍是我母”,放任宦官结党营私。十常侍通过“西园卖官”制度敛财,官职明码标价,导致地方吏治腐败,民怨沸腾。

3. 士人集团的对抗

窦武陈蕃为代表的清流士大夫联合外戚何进,试图铲除宦官,但两次“党锢之祸”中士人集团遭残酷镇压,加深了朝野矛盾。

二、动乱爆发的

1. 何进与宦官的矛盾激化

公元189年汉灵帝驾崩,外戚何进(灵帝何皇后之兄)拥立少帝刘辩,与宦官集团争夺权力。何进采纳袁绍建议,密召地方军阀董卓进京,企图武力清除十常侍。

2. 宦官的反扑

张让等宦官假传何太后诏书诱杀何进,引发何进部将吴匡、袁术率军攻入皇宫。混战中,太监段珪劫持少帝出逃,卢植等大臣率兵追击。

3. 十常侍的覆灭

张让、段珪等人在黄河边被迫自杀,其余宦官被袁绍派兵捕杀,更多人被误认为宦官遭株连,皇宫内“无少长皆斩之”,死者逾两千人。

三、历史影响与后续发展

1. 董卓专政与汉室崩坏

董卓借机率凉州军入洛阳,废少帝立献帝,独揽大权,焚烧洛阳并迁都长安,东汉中央权威彻底瓦解。

2. 地方割据的开端

关东诸侯以讨董为名起兵,形成军阀混战。曹操、袁绍等势力崛起,东汉名存实亡,为三国鼎立埋下伏笔。

3. 政治制度的反思

十常侍之乱暴露了东汉“外戚—宦官—士人”三角权力结构的致命缺陷,后世如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警示“亲贤臣,远小人”,即源于此教训。

四、延伸知识

“十常侍”具体成员:除张让、赵忠外,史载还有蹇硕、封谞、段珪、曹节、侯览、郭胜、程旷、夏恽等(部分人名存在争议)。

经济背景:宦官集团通过垄断盐铁专营、加重赋税,导致184年爆发黄巾起义,进一步削弱东汉国力。

文化冲突:宦官多为寒门出身,与士族推崇的儒家对立,加剧社会撕裂。

十常侍之乱不仅是宫廷政变,更是东汉积弊的总爆发,其破坏力远超单一事件,成为研究中国古代政权衰亡的经典案例。

文章标签:十常侍之乱

上一篇:秦二世被逼自杀 | 下一篇:貂蝉美人计除董卓

黄巾军起义动乱

汉朝孙坚

黄巾军起义是中国东汉末年爆发的大规模农民起义,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组织、有纲领的宗教性农民起义,对东汉王朝的灭亡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产生了

汉哀帝宠幸董贤

汉朝董贤

汉哀帝刘欣(前27年-前1年)是西汉第十三位皇帝,在位期间(前7年-前1年)因宠幸宠臣董贤而备受后世诟病。这一事件不仅反映了西汉晚期政治腐败的加剧,

十常侍之乱爆发

汉朝张让

十常侍之乱是东汉晚期(约公元189年)爆发的一场重大政治动乱,标志着东汉王朝中央权力体系的彻底崩溃,直接引发了董卓进京和三国时代的开端。以下是历

云台二十八将封赏

汉朝景丹

云台二十八将是东汉光武帝刘秀为表彰开国功臣而设立的政治荣誉体系,始创于永平三年(公元60年),由汉明帝刘庄主持,在洛阳南宫云台阁绘制二十八位功臣

十常侍之乱爆发

汉朝张让

十常侍之乱是东汉晚期(约公元189年)爆发的一场重大政治动乱,标志着东汉王朝中央权力体系的彻底崩溃,直接引发了董卓进京和三国时代的开端。以下是历

桓帝时期政治腐败社会出现动荡

汉朝张让

桓帝时期的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东汉自光武帝起,长达两个多世纪的盛世局面逐渐崩溃。当时的君主政治腐败、军阀割据、农民起义此起彼伏,最终导致了东汉王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