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五代十国 >> 详情

杜重威降辽叛汉

朝代:五代十国 | 时间:2025-05-27 | 阅读:9339次
历史人物 ► 石敬瑭

杜重威是五代十国时期后晋的重要将领,其降辽叛汉事件是后晋灭亡的关键转折之一。以下从背景、过程、影响等方面详细分析:

杜重威降辽叛汉

一、历史背景

1. 后晋政局动荡

后晋高祖石敬瑭割让幽云十六州换取辽国支持,埋下隐患。出帝石重贵即位后(942年),因拒绝向辽称臣,引发契丹大规模南侵(944-947年)。杜重威作为统帅,掌握重兵却屡战不力。

2. 杜重威的身份

杜重威娶石敬瑭之妹,属皇亲国戚,历任节度使、北面行营都招讨使等要职。其军队多为牙兵精锐,但军纪败坏,《旧五代史》称其"专事聚敛,百姓苦之"。

二、投降经过

1. 阳城之战后的动摇

945年晋军在阳城击退辽军后,杜重威非但不追击,反而向朝廷谎报军情。《资治通鉴》载其私下对亲信言:"主上专任赵莹、冯玉,吾辈终无全地",显露异志。

2. 镇州献城投降(947年)

面对辽太宗耶律德光亲征,杜重威在镇州(今河北正定)被围困数月后,竟率十万大军降辽。为表忠心,命将士解甲出降,《辽史》记载其"率诸将吏素服诣军门请罪"。

3. 辽国的利用

耶律德光赐杜重威赭袍,命其引导辽军南下。汴梁守将纷纷效仿投降,导致后晋迅速崩溃。杜重威更献策搜刮东京财物以献辽军。

三、历史影响

1. 加速后晋灭亡

作为主帅的投降使中原防御体系瓦解,辽军47天内攻陷汴梁,石重贵。欧阳修在《新五代史》中痛斥:"晋之事丑矣,而重威之罪尤大"。

2. 汉人政权的战略困境

此事凸显北方军阀与少数民族政权勾结的传统。类似案例如赵德钧、刘知远等均存观望态度,反映当时武人集团缺乏家国意识。

3. 辽国的短暂统治危机

耶律德光在中原推行"打草谷"劫掠政策,杜重威等降将协助镇压反抗,但辽军最终因民变北撤。杜重威后被刘知远处死,其家族遭灭门。

四、史学评价

1. 个人权欲的典型

《旧五代史》批评其"卖国以图身利"。宋人笔记《续世说》更记载其投降前杀反对将领以立威。

2. 五代武将文化的反映

类似安重荣、杨光远等将领皆曾反复叛降,体现当时武人集团"利之所在,无不趋赴"的生存逻辑。

杜重威事件深刻反映了五代时期军事贵族集团的投机性,以及"以夷制夏"政策的恶果。其叛降不仅是个人的道德溃败,更是10世纪中原政权结构性矛盾的集中爆发。

文章标签:

上一篇:唐朝的佛教传播 | 下一篇:朱熹理学思想述评

五代十国名将风采之李嗣源传奇人生

五代十国李嗣源

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的祖父赵弘殷,在五代十国时期曾为后唐将领,与李嗣源有过交集。李嗣源作为后唐明宗,其军事才能突出,早年随李克用征战,屡立战功

五代名将铁骑射雕手李克用传奇

五代十国李克用

五代名将李克用是沙陀族人,出身西突厥别部,生于唐大中十年(856年),卒于后梁开平二年(908年)。他是唐末五代初期最具军事才能的统帅之一,因骁勇善

马殷割据楚地

五代十国马殷

\- 马殷是五代十国时期楚国的开国君主,他通过军事扩张和政治联姻,逐步控制了湖南及周边地区,建立了相对稳定的割据政权。 \- 马殷在位期间,注重发展经

五代时期的诗词文化繁荣

五代十国花蕊夫人

五代时期(907-960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政治分裂但文化多元发展的时代,尽管政权更迭频繁,但诗词创作依然保持了较高的艺术水平,并在某些方面呈现出独特

杜重威降辽叛汉

五代十国石敬瑭

杜重威是五代十国时期后晋的重要将领,其降辽叛汉事件是后晋灭亡的关键转折之一。以下从背景、过程、影响等方面详细分析: 一、历史背景1. 后晋政局动荡

石敬瑭与燕云十六州

五代十国石敬瑭

石敬瑭是五代时期后晋的开国皇帝,他为了夺取后唐政权,向契丹(辽国)求援,并以割让燕云十六州为条件换取契丹的支持。这一事件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