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五代十国 >> 详情

杜重威降辽叛汉

朝代:五代十国 | 时间:2025-05-27 | 阅读:9339次
历史人物 ► 石敬瑭

杜重威是五代十国时期后晋的重要将领,其降辽叛汉事件是后晋灭亡的关键转折之一。以下从背景、过程、影响等方面详细分析:

杜重威降辽叛汉

一、历史背景

1. 后晋政局动荡

后晋高祖石敬瑭割让幽云十六州换取辽国支持,埋下隐患。出帝石重贵即位后(942年),因拒绝向辽称臣,引发契丹大规模南侵(944-947年)。杜重威作为统帅,掌握重兵却屡战不力。

2. 杜重威的身份

杜重威娶石敬瑭之妹,属皇亲国戚,历任节度使、北面行营都招讨使等要职。其军队多为牙兵精锐,但军纪败坏,《旧五代史》称其"专事聚敛,百姓苦之"。

二、投降经过

1. 阳城之战后的动摇

945年晋军在阳城击退辽军后,杜重威非但不追击,反而向朝廷谎报军情。《资治通鉴》载其私下对亲信言:"主上专任赵莹、冯玉,吾辈终无全地",显露异志。

2. 镇州献城投降(947年)

面对辽太宗耶律德光亲征,杜重威在镇州(今河北正定)被围困数月后,竟率十万大军降辽。为表忠心,命将士解甲出降,《辽史》记载其"率诸将吏素服诣军门请罪"。

3. 辽国的利用

耶律德光赐杜重威赭袍,命其引导辽军南下。汴梁守将纷纷效仿投降,导致后晋迅速崩溃。杜重威更献策搜刮东京财物以献辽军。

三、历史影响

1. 加速后晋灭亡

作为主帅的投降使中原防御体系瓦解,辽军47天内攻陷汴梁,石重贵。欧阳修在《新五代史》中痛斥:"晋之事丑矣,而重威之罪尤大"。

2. 汉人政权的战略困境

此事凸显北方军阀与少数民族政权勾结的传统。类似案例如赵德钧、刘知远等均存观望态度,反映当时武人集团缺乏家国意识。

3. 辽国的短暂统治危机

耶律德光在中原推行"打草谷"劫掠政策,杜重威等降将协助镇压反抗,但辽军最终因民变北撤。杜重威后被刘知远处死,其家族遭灭门。

四、史学评价

1. 个人权欲的典型

《旧五代史》批评其"卖国以图身利"。宋人笔记《续世说》更记载其投降前杀反对将领以立威。

2. 五代武将文化的反映

类似安重荣、杨光远等将领皆曾反复叛降,体现当时武人集团"利之所在,无不趋赴"的生存逻辑。

杜重威事件深刻反映了五代时期军事贵族集团的投机性,以及"以夷制夏"政策的恶果。其叛降不仅是个人的道德溃败,更是10世纪中原政权结构性矛盾的集中爆发。

文章标签:

上一篇:唐朝的佛教传播 | 下一篇:朱熹理学思想述评

后梁与晋阳李氏的世仇

五代十国李存勖

后梁与晋阳李氏(即晋王李克用、李存勖家族)的世仇是五代十国初期中原争霸的核心矛盾之一,深刻影响了北方政局。其冲突根源、过程与影响可归纳如下:

五代禁军制度的演变

五代十国柴荣

五代禁军制度的演变深刻反映了这一时期政权更迭频繁、军事主导政治的特点。其发展可大致分为后梁初创、后唐整顿、后晋扩张、后汉分化及后周改革五个阶

茶税在南方诸国的角色

五代十国黄巢

在中国历史上,茶税在南方诸国(如唐代的南诏、五代十国时期的南方割据政权及宋代以降的地方经济)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其影响涵盖政治、经济和社会多个

十国女子参政特例分析

五代十国陈金凤

十国女子参政特例分析 中国历史上女性参政的现象虽不普遍,但在特定时期或政权中仍存在若干特例,尤其在五代十国(907—979年)这一分裂割据时期,社会动

后晋石敬瑭与燕云十六州

五代十国石敬瑭

后晋高祖石敬瑭(892年-942年)是五代十国时期后晋的开国皇帝,其与燕云十六州的历史关联是中国古代疆域变迁的重要节点。以下从多个角度展开分析: 一、

景延广争议宰相

五代十国石敬瑭

景延广是五代后晋时期颇具争议的权臣,其生平事迹在《旧五代史》《新五代史》等史籍中有详细记载。以下是关于他的几个关键争议点及历史背景的分析: 1.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