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汉朝 >> 详情

伏生传《尚书》救经

朝代:汉朝 | 时间:2025-07-14 | 阅读:9704次
历史人物 ► 董仲舒

伏生传《尚书》救经是中国古代文化传承史上的重要事件,体现了秦汉之际儒生护佑典籍的崇高精神。以下是基于史实的详细梳理和相关扩展:

伏生传《尚书》救经

一、伏生其人及时代背景

伏生(前268—前178),名胜,济南人,秦朝博士,专攻《尚书》。秦始皇"焚书坑儒"(前213年)时,《尚书》作为儒家核心经典被列为禁毁对象。伏生冒险将《尚书》藏在宅壁夹层中,后因战乱流亡避难。西汉建立后返回故乡,发现藏书中仅存28篇(一说29篇),其余毁于兵燹。

二、《尚书》的抢救与传承过程

1. 文本抢救:伏生将残存的《尚书》用当时通行的隶书重新抄录,形成"今文尚书"系统,与后来孔宅发现的先秦古文字版本(古文尚书)形成区别。

2. 口授传承:年逾九旬的伏生在汉文帝时由晁错受命前往学习,因口齿不清,由其女羲娥转述解说,完成了朝廷主导的首次《尚书》系统整理。

3. 学派形成:形成"伏生学派",弟子欧阳生、张生等开创今文经学三大流派(欧阳、大小夏侯),成为汉代官学支柱。

三、历史意义考证

1. 文本学价值:伏生传本保留了夏商周三代政治文献,如《尧典》《禹贡》等篇章,为研究上古史提供核心材料,司马迁《史记》多取材于此。

2. 经学影响:今古文《尚书》之争贯穿汉代学术史,伏生所传今文体系在西汉立于学官,其"大一统""五行说"等理论成为董仲舒改造儒家的思想资源。

3. 文化象征:与孔子"韦编三绝"、汉初"挟书律"废除形成呼应,代表文化劫难后的复兴。清人阎若璩考辨《古文尚书》真伪时,仍以伏生传本为重要参照。

四、延伸考辨

1. 伏生藏经处后世建"伏生祠"(今山东邹平),历代多有修葺,明代曾出土疑似藏经壁龛。

2. 《汉书·艺文志》载《尚书》传承谱系,特别注明"秦燔书禁学,《尚书》尤难,唯济南伏生口传"。

3. 现代出土的清华简、郭店楚简等战国文献中发现的《尚书》类篇章,为验证伏生传本的可靠性提供了新证据。

文章标签:

上一篇:秦末农民起义潮 | 下一篇:刘禅:蜀汉后主的治国之难

七国之乱席卷诸侯

汉朝刘邦

七国之乱是西汉初年一场规模浩大的诸侯王叛乱,发生于汉景帝前元三年(公元前154年),以吴王刘濞为首联合楚、赵、济南、淄川、胶西、胶东等六国发动反

来歙持节抚凉州

汉朝公孙述

来歙持节抚凉州这一历史事件发生在东汉初年,具有重要的政治和军事意义。来歙(?—35年),字君叔,南阳新野人,是东汉光武帝刘秀的重要将领和外交使节

伏生传《尚书》救经

汉朝董仲舒

伏生传《尚书》救经是中国古代文化传承史上的重要事件,体现了秦汉之际儒生护佑典籍的崇高精神。以下是基于史实的详细梳理和相关扩展: 一、伏生其人及

尹赏严惩长安恶

汉朝尹赏

尹赏是西汉时期著名的酷吏,以铁腕手段整顿长安治安著称。汉成帝永始、元延年间(约公元前16年—前9年),长安城豪强地痞横行,治安极度混乱。《汉书·酷

伏生传《尚书》救经

汉朝董仲舒

伏生传《尚书》救经是中国古代文化传承史上的重要事件,体现了秦汉之际儒生护佑典籍的崇高精神。以下是基于史实的详细梳理和相关扩展: 一、伏生其人及

独尊儒术历史变迁

汉朝董仲舒

独尊儒术的历史变迁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其核心是儒学从百家争鸣中的一派逐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并在不同历史阶段经历调整、挑战与重构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