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飞的勇猛战绩
朝代:三国 | 时间:2025-07-14 | 阅读:2572次历史人物 ► 张飞
张飞作为三国时期蜀汉名将,其勇猛善战的形象在史书和民间传说中均有丰富记载。以下是基于《三国志》等史料整理的张飞主要战绩及相关史实分析:
1. 当阳桥阻击战(208年)
长坂坡之战中,张飞率二十骑断后。《三国志·张飞传》记载:"飞据水断桥,瞋目横矛曰:‘身是张益德也,可来共决死!’敌皆无敢近者。"这一举动成功拖延曹军追击,为刘备撤退赢得时间。值得注意的是,演义中"喝退百万曹军"是艺术夸张,但张飞利用地形虚张声势的策略确实体现其胆略。
2. 入川战役(212-214年)
在与刘璋的战争中,张飞作为主力统帅独当一面。他率军溯江西进,连续攻克江州(今重庆)、巴西等地,擒获刘璋大将严颜。《三国志》特别记载其对严颜"义释"之事,展现其粗中有细的性格。此战为刘备夺取益州奠定关键基础。
3. 汉中之战(219年)
张飞在宕渠之战中与曹魏名将张郃对峙五十余日,最终在瓦口关大破张郃。《三国志》称郃"弃马缘山,独与麾下十余人从间道退"。此役使曹操的汉中防线出现缺口,直接导致后续夏侯渊战败。唐代兵法家李靖曾评价此战为"以少制众"的经典战例。
4. 治军才能与战术特点
张飞并非单纯猛将,《三国志》称其"爱敬君子而不恤小人",擅长指挥骑兵突击。其部队以纪律严明著称,刘备攻吴时"飞当率兵万人自阆中会江州"的记载显示其具备军团指挥能力。明代军事著作《阵纪》将张飞的阵型运用列为典范。
5. 历史形象演变
考古发现的《桓侯戈》铭文证实张飞很可能具备一定文化修养,与民间"莽夫"形象存在差异。宋元时期话本开始强化其"豹头环眼"的外貌特征,明清演义则进一步艺术加工,但核心勇武特质始终源自史书记载。
张飞的军事才能长期被文学形象遮蔽,实际其战功在蜀汉集团仅次于关羽。章太炎在《訄书》中评价:"飞之用兵,沉鸷有法度",这种兼具勇猛与战术素养的特点,正是其能在三国乱世脱颖而出的关键。现存的四川阆中张飞庙碑文详细记载了其治理巴西郡的政绩,说明他不仅是武将,还是具备行政能力的全才。
文章标签:战绩
上一篇:汉朝的军事装备与战术 | 下一篇:晋朝户籍制度的变迁